-
作者:邓大才(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武汉430079
摘要:产权过程是国家治理产权的过程、产权现代化的过程。产权过程分为横向清晰过程和纵向独立过程。国家的文明底色、权力结构及外部压力是产权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启动产权纵向、横向过程的关键。在产权过程中,产权的横向清晰度、纵向独立性组合(纵横清晰度)及过程启动顺序(纵横顺序性)会影响和决定国家治理形态,国家治理形态反之也会影响产权过程及其清晰性、独立性,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通过对产权纵—横分析框架考察,英国属于"民主限权型"治理形态,俄罗斯属于"强制专权型"治理形态,传统中国横向产权体系发达,纵向产权制度落后,形...
-
作者:李春玲(1);刘森林(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2)福州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福州350116
摘要:我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感较强,但不同社会人群和代际群体,其国家认同感强弱程度有所差异。经济因素、社会结构因素和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的国家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存在代际差异。调研数据显示,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感弱于老一代人;老一代人的国家认同感更易于受到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而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感更易于受到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感正在形成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和舆论宣传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但是,靠单纯的宣传教育还不够,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像老一代人一样,把个人发展与国家...
-
作者:江畅(1,2)
作者单位:(1)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湖北大学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430062
摘要: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其的支持与共享。现代公民对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作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看它是否有道理和是否公正,据此可以把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区分为合理性认同和道义性认同两个基本方面。合理性认同是人们因为认识到核心的或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具有充足的理由而认同它,源于其内容的说服力。道义性认同源于国家治理公正性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果(良效),即人民所体会到的国家对社会资源与公共利益的公正分配。道义性认同更多地取决于公众对国家治理结果的公正性和良效性的感知、领悟和理解,不同于依赖理性分析的合理性认同...
-
作者:杜桂萍(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摘要:明清戏曲理论和创作中存在一种倾向,集中体现为"宗元"观念,即奉元代戏曲为文体的最高标准和典范形态,以之建构戏曲话语范式,指导新的创作,审视戏曲史现象。"宗元"观念的复杂表现及多元形态深刻影响了明清戏曲的创作与文体变迁,制约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特性生成乃至发展走向。同时期诗文领域诸复古流派的此消彼长、复古与反复古思潮的相互激荡,也对戏曲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影响。明清戏曲的文体变迁、审美选择及理论特征,均可借助"宗元"视角进行考察。
-
作者:韩东晖(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在走向公共理性的观念中,哲学阐释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侧重公共性、实践性和规范性的视角来理解理性,强调基于历史性的文化和社会性的实践而凸显出的规范性维度,哲学阐释学对理性的批判是对理性的丰富和扩展。但是阐释学面临的难题,就是既要限制纯粹理性的过度膨胀,同时又不陷入相对主义的沼泽。这需要把握语境、事实、规则、视角等问题上的阐释学处境,走出视角主义困境。基于公共理性的公共性阐释活动是一条希望之路。这种公共阐释建立在哲学阐释学与理性自身批判的互鉴之上,公共阐释的基础是公共理性的活动,因此其公共性得以敞开,其规范...
-
作者:郭忠华(1,2)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在当代政治实践与政治理论中,公民观念的普遍发展、公民身份的普遍建立,奠定、勾勒了现代政治的基本关系维度,也为理解、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解释维度。在普遍的认知中,公民观念的兴起、形成往往被视为欧洲社会的独特产物。而发生学的视角表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积极东方主义与以韦伯为代表的消极东方主义,通过关于东方社会的迥异描述取得了殊途同归的效果,突出了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赋予了理想公民以自由、正义等美德。还原两种东方主义关于公民观念的建构方式,不仅可以廓清"内生主义"所造成的知识扭曲,而且可以...
-
作者:王珏(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信任就其本质而言,是信任方与被信任方之间的一种伦理结构关系,存在于信任双方“托付—回报”动态反馈形成的“信任链”之中。社会急速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信任传递机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信任链”断裂,最终导致社会信任问题。现代社会信任建立在陌生人社会基础之上,并与现代性制度相连,其信任传递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及其对组织、系统的伦理信赖。当前中国社会信任问题源于转型社会中信任传递机制也即社会“信任链”的断裂,组织伦理建设是重建社会“信任链”、构建系统信任的关键。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也发生了多重变化。一方面,从经济活动到日常往来,主体之间的彼此诚信构成其重要前提;另一方面,现实中诚信缺失、互信阙如等现象又时有所见。从理论的层面看,这里所涉及的,乃是信任的问题。宽泛而言,信任是主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观念取向,它既形成于主体间的彼此互动,又对主体间的这种互动过程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形式,信任同时呈现伦理的意义,并制约着社会运行的过程。信任关系本身的建立,则既涉及个体的德性和人格,也关乎普遍的社会规范和制度。
-
作者:樊浩(1,2)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东南大学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诚信问题和相应的道德批评与文化期盼,从市场交换中的假冒伪劣到公共生活的“扶老人纠结”,忧患和希望都指向诚信,并将诚信问题归之于道德信用缺失。然而,社会生活的现象学图景是:道德信用并没有立竿见影地如期而至,随着信用缺失的潘多拉之盒不断被揭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鸿沟却未得到及时弥补,整个社会出现信任的伦理警惕与伦理紧张。信用焦虑尚未缓解,信任困境已经生成,有必要追问:我们是否对“诚信”发生病理误诊和学理误读,是否找偏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
作者:贺来(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摘要:“伦理信任困境”是典型的现代性症状,它并非局部的、表层的危机,而是暴露了人的自我理解以及由这种自我理解所引导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内在缺陷和深层困境。就此而言,伦理信任困境不仅对于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构成了严峻挑战,而且提出了要求哲学对其价值规范基础做出回应的重大课题。在根本的意义上,哲学是一种以反思的方式表达对人的存在性质、生存意义和生活价值的自觉理解的特有意识形式,或者说,哲学是人的自我理解、自我意识和自我升华的特有理论形式。哲学的这种理论本性,决定了对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价值规范基础进行设定,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