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飞(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建立在心物二元论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相较于存在论传统的西方哲学,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哲学是性命论传统,民国以来易于接受唯物论,是因为其固有的气论传统。但气论唯物论并非心物二元的,因而其唯物论亦非机械唯物主义。性命论主体在身心一体的传统中被建构,并与两个哲学命题密切相关:气论宇宙观和人为天地心,以展现性命论哲学的初步面貌。
-
作者:吴根友(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子学是对《总目》中“子书”所包含的知识与思想内容的统称。从哲学知识论的角度看,子学其实包含着“博明万事”的知识维度和“适辨众理”“入道见志”的思想维度。子学中相对均衡的知识与思想这两个维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学问—知识不断增长的历史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子学所具有的开放与多元的特征。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从根本上要与我们伟大时代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但其中一条可行的进路是,从传统子学知识与思想动态交互作用的历史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启示,使传统具有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并从中生长出新的形态来。
-
作者:谢富胜(1);匡晓璐(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不确定性和风险上升,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核心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中产能相对过剩、供给不适应需求以及高技术与资源能源“卡脖子”三大堵点。其可能的途径有:推进乡村建成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构建国内生产网络变革生产技术方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在提高能源资源自我保障能力、安全发展的同时,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
-
作者:张福贵(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长春130012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之间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内在关系,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内容构成与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往在对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理解中,多强调古典文学固有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价值,相对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所彰显的现代文化自信。文化发展要做继承传统的考量,更要做发展传统的考量,已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中的现代文化是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理解自信的文化构成,然后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其他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文化共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
-
作者:郗戈(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在推动力,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得马克思能够在特定社会科学形式中构建一种切中“现代的特定现实”的哲学新形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到《资本论》及其手稿在特定社会形态中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理解为一种从普遍到特殊的“推广”和“应用”式的演绎推理,而应理解为从一般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上升到更为具体深刻的特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综合过程。《资本论》的思想逻辑揭示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内核展开为浅层表现的生成过程,能够总体再现本质与现象的共时性结构与历时...
-
作者:蒋建国(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西学”如何“东渐”,不仅要研究西学著作的出版和传播问题,更要从“主体”的角度研究读者如何阅读并产生影响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士人日记中有不少购阅西学书籍的记录,他们展开西学文本的阐释、品味与想象,呈现出新奇、疑虑和矛盾的复合性思维。士人通过阅读西书更新“知识仓库”,审视自我,反思社会,在“中学”之外形成了另类的西学文化景观和意义之网。西学阅读网络从上海向江浙、两湖、京津等地不断延展,由都市社会逐步进入到城乡社会,产生了明显的“涟漪效应”,体现了西学传播与士人阅读之间的互动互进关系,以及中西古今之间的纠缠...
-
作者:单继刚(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汉语世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转化与发展的具体机制包括文本翻译与解释、“两个结合”以及哲学大众化。经过转化与发展而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之内,是因为它坚持了人民立场、“两个决定”观点、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余年间,次第出现了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等整全性知识体系,以及若干分支性或部门性知识体...
-
作者:李新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非洲研究院,北京100101
摘要:郑和七下西洋四赴非洲,是古代中非交流史的巅峰。郑和下西洋到访非洲史实确凿无疑。非洲学界和政界普遍肯定郑和下西洋之史实,称赞其是中非友好交流的象征和文明互鉴的楷模。非洲之外的一些人质疑郑和下西洋,并无史实支撑。新形势下,中非学界携手破除“西方中心论”,弘扬“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郑和精神,不但可为当代非洲“向东看”和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历史根基,而且将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树立典范。
-
作者:陈柏峰(1,2)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面对社会公德违反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基层治理缺乏合法有效的制约方法,治理能力面临挑战。以家庭诚信档案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建设,将基层群众在治理事务中的行为纳入诚信评价,在不同的治理事务、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责任连带性,化解了基层治理难题,再造了基层治理能力。将基层治理与其可以调动的资源及背后的话语结合起来,可以从治权和话语权两个方面进行理论解释。因财政能力限制而缺乏配置性资源,因社会转型和治理变迁而缺乏权威性资源,导致基层治权相对不足,而社会诚信机制通过建立责任连带性,为基层治理创设新的权威性资源,弥补了基...
-
作者:杜卫(1)
作者单位:(1)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杭州311121
摘要:新时代有必要深入探讨经典艺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的人文价值。艺术不同于科学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创造性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凭借想象创造超越现实的虚拟时空,建立主体与对象间的体验性关系,给人带来内心的自由与和谐。艺术主要涉及人的感性能力和精神素养,旨在提升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智慧等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经典艺术中蕴含的艺术范型,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作用于人的知觉样式,潜移默化地将优秀人文基因植入心底。好的艺术是一种对待世界的超越性态度,它可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