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玉(1)
作者单位:(1)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家庭财产多元化功能凸显,为衔接家庭法与财产法,建构家庭财产法的统一理念及解释论规则,需要家庭功能主义的方法支持。根据家庭财产的功能及其适用场域,可将家庭财产分为家庭生活财产、家庭经营财产以及家庭财产清算三种法律范式进行阐释。家庭生活财产的法律范式,应有助于提升家庭凝聚力,形成和谐家风的正向激励,通过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创新、家庭生活财产的契约自由限制、家庭成员之间赠与的法律行为障碍理论引入,使技术中立的财产法服务于家庭法的伦理价值。家庭经营财产的法律范式,应有助于家庭财产的稳定与经营秩序...
-
作者:朱振武(1);李丹(2)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2)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非洲大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因西方殖民主义而遭遇“文明蒙尘”,一度被视作蛮荒之地,非洲文学也成了难以被人看见的“山中之花”而倍受冷遇,成为世界文学边缘的存在。但非洲文学于2021年实现爆发,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其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杂性的文化表征使然,是其百余年来跨域融通、踔厉奋发和笃行不怠的奋斗精神使然,也是其秉持自我、消弭隔阂、牢记历史但又眼望前方的“非洲性”的独特魅力使然。非洲文学虽然脱胎于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历史和欺凌压迫,但在殖民、反殖民和去殖民书写中衍生出多种具有共同体意识的美学表达、思想观念和历...
-
作者:赵文(1);张车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06
摘要: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国民收入的来源可以划分为新增财富和已有财富。将转移的已有财富视为创造的新增财富并核算为净增加值,在统计上夸大GDP中净增加值份额,势必给收入分配带来新的趋势性矛盾。虚拟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转移已有财富,但不创造新增财富。基于此,重新核算中国虚拟经济增加值规模,研究发现,2006—2018年,虚拟经济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在3.87%—5.39%之间,虚拟经济净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从0.86%提高到1.80%,总体来看两者均呈上升趋势。因此,需要通过财税手段正面发挥虚拟经济集中财富的作用,但同时更需要警惕并抑制其对收入...
-
作者:沈湘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现代化与传统并非简单二元对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其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答西方现代化道路总问题也是人类总体性危机的基本提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和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逻辑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与实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底蕴和传统文化基因,其核心要义在于:天地乃生命之本体,人与万物共生、并育,安所、守位方能并育、遂生,致中和而参赞化育是人的最佳选择,生而有道则存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发展可以从“生”“位”“所”“育”四个角...
-
作者:吴文锋(1);胡悦(2)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30;(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现有基于财政担保的理论,无法解释地方财力不断下降并没有显著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的现象,也难以应对中央政府严监管下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长问题。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掌握的金融资源为其债务提供了隐性担保;这种金融担保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会导致地方金融风险传导到财政部门。因此,仅仅从财政或金融单一角度,都不足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所带来的财政和金融的双边风险问题。中央政府需要在财政金融联合治理框架下进行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合理分散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避免单部门承担过高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地方...
-
作者:周光权(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在我国,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合宪性审查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但这并不妨碍人民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作出必要的宪法判断。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涉及枪支、非法放贷、野生动物刑事保护的多个司法解释中,还进行了合宪性调适,使刑事司法活动更加符合具有宪法位阶的罪刑法定原则、责任主义的要求,也与宪法上的比例原则、平等原则相契合,展示了最高人民法院推动宪法实施的担当。合宪性调适作为合宪性解释的特殊情形,是刑事领域宪法判断的新动向,属于中国式制度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宪法实践,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指引了在刑法...
-
作者:臧峰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既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现代性的构建者,他在肯定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指出资本逻辑的现实化体现为资本无限增殖和膨胀的过程。在批判资本现代性的同时,马克思提出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从而提升了现代文明的品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激活了支撑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历史的伟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选择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具有...
-
作者:万俊人(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现代性的多元镜鉴是在确认西方现代文明之在先性的同时,提出并论证现代文明及其“现代性”本身的多元生成之可能。通过审察在先的西方现代性生成和演进过程的复杂性、内在张力和当代困境,揭示现代性的基本机理和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进路,亦即“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另外一种或多种现代性的可能路径,比如中国现代性及其现实可能。经济全球化是实现人类社会“现代性”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其必由之路,任何“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主张和行为,都会妨碍甚至中断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性”理想目标的进程。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作者:吴忠民(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北京100089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基本价值取向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从物质基础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强调现代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从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极为重视对外开放;从现代化各方面内容推进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十分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建设;从底线思维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十分重视系统性社会风险的防范。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具有如是鲜明特征:强烈的实践性品格;鲜明的与时俱进品格;有效的“中...
-
作者:姜锡东(1)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保定071002
摘要:探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革,应该首先研究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根基性问题。宋代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对象、生产工具至少有45项发展,其中农业至少有15项,手工业至少有30项。宋代生产力整体发展水平超过前代,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制约宋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7项,明清时期只有农业技术和热兵器2项超过宋代,其余5项没有重大突破。明清虽然在生产力总量、在技术上,特别是在种植作物引进上超过宋代,但因生产工具没有重大突破、甚至在重要工具上倒退,人口剧增,导致人均生产率和发展质量低于宋代,整个社会陷入停滞和保守状态。无论与以前各朝代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