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鹏志(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的文化建构既获得了最坚实的实践根基和深化动力,也指向了最深刻的理论实现与思想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敏锐把握当代中国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文化要求,深刻洞察人类文明更新发展的时代趋势,深入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凝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领导权的实践智慧,深度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迷思陋见。
-
作者:汪信砚(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就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方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作者:夏春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新探索新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思考和部署。因此,学习、研究、阐释、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不能单纯地就文化论文化。其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深刻领悟文化建设、文化自信对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意义。
-
作者:李国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学术界从思想内涵、理论渊源、思想价值、重要意义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希冀从历史深处,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文化建设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究并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理论品格。
-
作者:张伯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社会、文明和世界观等角度作了全面的概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
-
作者:秦龙(1)
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大局,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论断,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
作者: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自2021年起连续开展了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根据评选办法,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方案如下.
-
作者:杜宇(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法益修复在刑法体系上应如何定位?其背后隐含着难得的理论创生契机,即将法益修复置入违法评价之中,由此推动违法论的功能化转向。在功能违法论的构造中,违法性由应罚的违法性与需罚的违法性两个层面组成。前者立足于违法宣告的正当性,后者则着眼于违法宣告的现实必要性。两者在审查内容、检验顺序、评价方向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存在着一种既相互补充亦相互限制的协动关系。功能违法论的提出,不但使功能化思考得以体系性贯穿,而且使不同维度的功能化评价得以清晰分离,并与犯罪论阶层妥当配合。
-
作者:王天恩(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哲学系暨智能哲学与文化研究院,上海200444
摘要:以ChatGPT为标志,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更清晰地呈现出今人工智能发展的两个层次:人类知识层次人工智能和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作为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ChatGPT既意味着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及机器学习数字化深耕的范式成功,也意味着自然语言机器理解的战略退避;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深及自然语言的人机大数据软融合阶段,其通用性与人工智能通用化的关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唯有在作为感受性关系的信息深处,才能看到人工智能的通用化进抵。在作为感受性关系的信息层次,从人类知识层次到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个层次赫然闪现:信息层次...
-
作者:汪晖(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补天》中的女娲既不是部落神,也不是民族崇拜的偶像,而是一位被“起源”神话所放逐的不完美的创世神和再造者。女娲的行动带出了一系列的开端:空间的开端、时间的开端、人的开端,以及作为人的行动的笑的开端、哭的开端,而以“占有”的开端为转折点,人的历史开启了妒恨、仇视、乞求、阴谋、诡计和战争的旅程,并产生了将这一混乱进程合法化的道德秩序。人不但创造自己的历史,还从自身的历史中“认识”创造了他们的神;将人类自身的“起源”命名为神,也就开启了自己的历史。补天故事不仅是创世故事,也是从“文明史”中拯救文明的故事一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