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2.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4。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5.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6.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
作者:邱毅(1);郁建兴(2);叶志鹏(3)
作者单位:(1)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8;(3)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完善现代财政体制并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以专项财政资金纵向配置为核心的项目制受到限制。在直接预算分配权受到约束的背景下,商务部等中央部门积极探索出一种不同于项目制的倡导型政策试点模式。该模式通过跨层级条块动员、全过程试点督导、诱致型创新支持等治理机制,成功解决地方试点激励不足、中央和地方试点信息不对称及试点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推动跨层级协同治理并顺利完成试点任务。倡导制对项目制的超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模式重塑的结果,其最终成型,离不开中央有效调动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的积...
-
作者:陈晓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南北分野之说乃是中国传统深层的、顽强的文化记忆,它建构起有效的地理叙事范畴,构成中国古典乃至现代经典性的文学理论范式。南北分野的文学地理学范式一直隐含在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中,它不只表明中国文学有着异常顽强的传统延续性,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非常不同的审美构成和价值取向。地理空间性是我们的想象的建构,但它确实又有传统性的积淀,有着深挚的文化记忆,现代性的建构和当代性的冲动与之共同生成南北分野之说的合理性依据。当前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关于“新南方写作”的想象,再次强化了当代文学试图通过地理学...
-
作者:毛俊响(1)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长沙410083
摘要:人权普遍性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理论问题。通过从道德权利、法律权利、政治权力三个维度来梳理人权普遍化运动的发展演变和人权普遍性诉求的时空流变,可以阐明人权普遍性命题所赖以成立的历史与现实语境,揭示根植于人权普遍性的相对性因素。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人权价值具有普遍性。绝对的、呈现在各个层次的人权普遍性是站不住脚的,人权普遍性是相对的。人权观念、主体、体系、标准、制度、模式虽然都普遍蕴含人权价值,但是都存在相对性。人权相对性是普遍的,是一种体现在各个区域、国家或社会中的人权多样性。在普遍人权价值的指引下...
-
作者:朱浒(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在17世纪全球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和欧洲同时出现大规模的国家崩溃,也都按照各自的政治逻辑,开启新一轮国家构建进程。清代中国通过重构“大一统”国家观,实现了多民族、大规模的国家统一。欧洲则兴起现代自然法学派的国家学说,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清代中国虽在东亚地区一家独大,却没有西方传统帝国的强权,有力维持了东亚整体的长期和平状态。欧洲多国体系虽以追求“均势”和实现永久和平为目标,却始终无法摆脱因生存竞争带来的战争压力,导致爆发“军事革命”和“科学革命”。仅仅运用源自欧洲经验的国家理论对明清易代...
-
作者:钟开斌(1);薛澜(2)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089;(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伴随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推进,应急管理已经成为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中国现有的应急管理研究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总体图景,不利于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和学科的稳定发展。以“事件特征—管理体系—时空环境”的综合分析框架,从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演化特征、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系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所处的时空环境三个层次,可以勾勒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图谱,探寻未来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主题。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基于中国情境的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基于党政统领的...
-
作者:张凌寒(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人工智能的法律治理正处在规则形成期。基于风险的法律治理路径的“简单化”与人工智能法律治理需求“复杂化”存在矛盾,我国既有立法实践进行的本土化改良仍无法克服其固有局限。随着我国人工智能法律治理进入系统集成阶段,围绕实现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治理主旨,要引入适应性治理理念统筹安全发展,应对人工智能多重属性构成复杂系统的治理需求,并高度容纳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未知前景。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适应性的人工智能法律治理框架、方案、工具,拓展形成符合我国本土制度环境、技术产业基础与发展目标的法律治...
-
作者:陈云松(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需要消弭“身土张力”:问题被议题悬置、本土被域外遮蔽、历史被边界断裂。知识体系和时空系统间的张力在全球社会学发展史上并非孤例,消弭这种张力呼唤“社会学想象力”的重思与拓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期待的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更具文化主体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心智品质,是文化自觉引领下的“知识相变”能力,强调问题意识、本土意识、根脉意识、方法意识和导向意识的统一。除了米尔斯所呼吁的把个人困扰和历史经验转化为社会公共议题外,中国社会学人应致力于以问题观照打破议题设置、以标识性概念重构知识...
-
作者:王时中(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哲学系,厦门361005
摘要:马克思从“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想的具体”的社会研究方法,长期受到“实证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多重误读。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成果是以“具体的总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从“现实的具体”蒸发到“抽象的规定”的研究形式却无法同时显示出来。因此,需要在区分“现实的具体”“抽象的规定”“具体的总体”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揭示“具体的总体”的前提、形式与限度,以提炼与论证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深层结构及其科学性特征。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既是解构“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武器,又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指...
-
作者:魏兴涛(1)
作者单位:(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450099
摘要:中华文明起源体现出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过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区域尤其是其中豫西晋西南地区近年取得的考古发现对于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路径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豫西晋西南新石器时代文明化主要出现在仰韶文化中期和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两大阶段。前者是文化长期发展和社会渐趋进步的结果,可见中原地区最初文明化遵循的是渐进型发展模式,盛行世俗观念、务实思想,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格调的方向性基础;后者以清凉寺墓地为代表,分层极为明显、原始宗教迷信盛行,具有明显的外来汇入特征,是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