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迎辉(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杭州310058
摘要:流形是一种引发现代知识革命的观念构想,以其形式性、内蕴性与拓扑性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对现代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流形学习作为揭开人工智能算法黑箱的突破口,有望在哲学—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对深度学习更高效、更具可解释性的建模。神经流形作为解释大脑认知行为的方案,有望推进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设计。纯粹意识展现为一种多维流形,其内时间性与先天相关性为建构人工智能和脑神经活动的意义空间提供了可能。流形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与意识哲学之间的贯通结构,而且展现了自身认识从意向流形的奠基性存在,到神...
-
-
作者:韩庆祥(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现代化由近代欧洲开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一改过去“被动防御回应”为“积极主动应对”,取得了总体性重大成果,即开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道路提供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生成与建构起来的,从理论上确立并巩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其最直接最集中最鲜明的目标指向,就是从根底上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
作者:杜宴林(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新时代司法决策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这要求司法决策者带着情感为人民群众司法。从具体实现路径方向分析,需要司法决策实现从“去情感化”到“再情感化”叙事的转向。但“再情感化”必须澄清和释明其与公正司法间的正相关关系。作为情感领域的典型范畴,“移情”无疑是最值得考察和检视的重要议题。无论是其认知分支还是情感分支,均敏于个案公正所涉及的细微判断和道德慎思,均有利于“感受个案公正”的具象化。这对有着丰厚“忠恕”文化传统的中国而言,不仅为反思...
-
作者:汤拥华(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摘要:中国风景美学既非西方风景美学的中国版本,亦非古代山水思想的现代版本,而是与不断成熟的中国现代风景体验互为表里的理论话语。中国风景美学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它一直且将继续在古今中西的复杂情境中,展开多层次多向度的内外之思,以涵养自身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在生活的内外之间,中国风景美学需要不断更新“风景的发现”的内涵,同时寻求能够联通古今的言辨逻辑;在文化的内外之间,中国风景美学需要多方积累跨域言说的经验,不断完善融会中西的话语策略;在现代的内外之间,中国风景美学需要反复掂量各类风景书写中山水与风景的关系,以重...
-
作者:曹德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全球治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的特点,在国际秩序转型背景下,新兴大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动性凸显。围绕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动力问题,既有研究未能触及制度竞争、权力竞争与观念竞争背后的道义性认同逻辑。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已然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需要满足国际社会对规范与绩效的期望。全球治理的道义性认同逻辑认为,围绕权威分配的竞争会促使新兴大国权衡产品功能与位置空间差异,立足自身生态位积累差序性权威。差序性权威是大国在不同治理领域赢得的差等化认同,体现为横向维度的功能“差”与纵向维度的位置“序...
-
作者:李凤亮(1)
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摘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新起点上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战略谋划,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它的出场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重要性,发挥着锤炼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促进文明形态焕新的实践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成果,它建基于“自信才能自强”的交往互动,以“文化自信自强”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新起点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经验为世界各民族拓宽了通往现代化的文化道路,以“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锚定了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
-
作者:马怀德(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摘要:构建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是中国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七十余年的中国法学学科发展史经历了“起步探索—体系搭建—特色构建”三个时期,初步形成门类较齐全、分工较合理的学科体系。法学是一门兼具政治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传统学科设置科学性不足、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任务的转轨,迫切需要研究学科设置的科学性,把握其中的规律,加快构建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整体而言,法学门类下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理论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学科组织形态等因素。在法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上,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法...
-
作者:尤洋(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神经科学为理解心灵实在提供了新的自然主义研究范式。心脑问题聚焦心理活动与神经功能的直接关联,其生成与转换源于传统心身问题的理论困境,更得益于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物理主义与结构主义以不同的方法路径展示出心灵实在及其边界,该谱系呈现了认识论意义上属性实在向结构实在的根本转变。通过自然主义策略可以构建出心脑问题的多层级与跨学科的解释系统。由此,把握自然主义的层级预设,理解机制主义的多层耦合,探索层级间的非线性因果联结,将塑造神经科学视域下的心灵、大脑与机器的三级框架。心脑问题的居中层...
-
作者:汤彬(1);王浦劬(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在国家主导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属地化”长期以来构成我国社会治理的空间组织逻辑,属地化治理是其实践形态。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属地化治理面对个体化、多元化和流动化治理情景,吸纳现代性治理元素而进行的体制机制调适,由此形成的“政社融通”复合治理体系及属地化的“多级回应”“多方共治”和“纵向联动”等协同机制,为回应人民需求实现、治理结构优化、层级关系调整等社会治理核心议题提供了属地化的协同治理新方案,彰显了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有机统一。然而,“属地化治理”也内含属地化建构方式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