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振武(1);袁俊卿(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要:通常意义上的流散文学,指在国家和文化间有跨界生存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但在这种异邦流散之外,还存在本土流散、殖民流散两大重要流散文学谱系。有些作家尽管未曾实现地域流散或徙移,却长期生活在异邦文化的浸淫中,其创作同样具有身份焦虑、种族歧视、家园找寻、文化混杂和边缘化体验等各种流散表征。作为“非主流”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英语文学普遍具备上述三大流散表征。这种流散症候是非洲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冲突与融合后的产物,是经过殖民、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冲刷与洗礼的结果。认识和把握非洲英语文学的流...
-
作者:邹诗鹏(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摘要:核心概念是学术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基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仍然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存在论以及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均不能形成社会存在的自觉。基于新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通过推动存在论革命,马克思将传统的抽象的存在转变为社会存在。依据实践批判及其历史生产理论,马克思揭示了从人类社会史前时期到世界历史时代转变过程中社会存在的历史生成,提示了何以工业社会从属于资产阶级社会及其市民社会的历史批判。依照马克思对有关实践活动与实践关系的相对区分,阐释人的多重实践形式(生产、交往、劳动...
-
作者:王旭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要:21世纪的历史学,处于信息时代、受益于信息社会的进步,又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咨询和决策需求。这成为历史工作者应予积极应对的新挑战,信息史学的理论建构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所做的尝试,正是对此做出的主动回应。信息史学认为,史学的本原是信息;历史研究的文本阅读和著述表达,是历史学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流动;历史研究全过程,则是流程完整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史学的目的在于将历史和历史认知及其阐释,抽象或解构到信息层面,从而系统地综合运用信息、信息理论、信息科学,以及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及实现手段,来探讨并深入研究...
-
作者:刘作翔(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摘要:现代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首先表现为规范体系的治理。规范体系的提出是因应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规范体系为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各类主体的行为创设规则,并遵循之。对当代中国规范体系制度结构和理论问题的梳理和描述、展示各种规范类型的存在现状,可以发现,法律规范、党内法规、党的政策、国家政策、社会规范是当代中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规范类型,在各自的不同场域发挥作用。每种规范类型有其不同的性质,其规范来源也不相同。法律规范来自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党内法规及其政策来自执政党组织;国家政...
-
作者:方长安(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始,“诗教”作为儒教传统失去了昔日的正统位置,在意识形态和话语系统中隐身。但它并没有消失,现代诗人传承了其政治伦理情怀和精神,以新文化启蒙和社会革命动员为诉求,解构《诗经》的经学本质,使古代诗教失去赖以进行的底本,为新文化启蒙和新诗出场清理场地,从而建构具有现代诗教特点的诗学体系。然而,在反传统语境中,现代诗教只能以现代文化启蒙、社会革命动员这种间接身份参与新诗建构,致使现代诗人未能处理好民族传统与西方诗歌经验、新诗创作与民族历史书写等关系,压缩了现代新诗参与人格培养和文化建设的空间。今天...
-
作者:何卫平(1)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利科曾谈到过西方解释学具有哥白尼式革命性质的两次转向:从局部解释学到一般解释学,从方法论解释学到存在论解释学。而笔者认为解释学正在发生第三次转向,那就是存在论与认识论、方法论相结合的解释学,其代表就是哈贝马斯和利科。哈贝马斯是这一转向的开始,而利科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它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狄尔泰,这在当今具有广阔而又深刻的意义。
-
作者:郑方辉(1,2);费睿(1)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税负是量化政府执政为民的坐标。推行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客观上要求审视政策逻辑、评价政策绩效、驱动政策落地。由于财政软约束是推高宏观税负的主因,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财政收入绩效评价融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遏制政府收入最大化的理性与任性、重构国家治理关系,提供了制约机制与标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税费成本反照结果导向,税负痛感凸现满意度导向,成为重要的评价维度及关键指标。理论与经验表明,避免“诺思悖论”、激发民间活力、倒逼体制改革,财政收入绩效评价作为财政决策的纠错纠偏...
-
作者:马一德(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3
摘要:技术交互利用催生技术标准,技术标准许可贸易是全球多边贸易的重要内容。单边技术标准定价规则引发大量诉讼,使得以技术为生的市场主体疲于应对,无暇升级自身经济结构。技术标准的推行需要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作为技术标准的法律形态,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定价规则是多边技术贸易规则体系的核心内容。现有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定价规则表明,不同国家基于各自利益,在多边贸易体制外主动或被动制定单边规则,致使技术标准定价规则碎片化。以市场因素整合技术定价规则,重塑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实现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现代化,增强多...
-
作者:王先明(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中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这一具有历史趋向性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例不用绅”的惯制,建构了绅董自主、官为督察的地方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传统的“官役制”逐步被弱化。这一“隐性制度”在各地规制上尽管各有不同,但“地方事尽归绅董”的历史走向却大体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绅董治理地方社会的权属范围十分广泛,完全溢出了“官役体制”所属内容。随着清末新政实施,绅董对于地方治理权属超越了“旧政”规范,并在地方自治制度的构建中,开启了地方治理体制的近代转型。
-
作者:李静(1);刘霞辉(2);楠玉(2)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微观基础,构建企业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以人力资本配置为切入点,刻画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应用效率的均衡选择,以及由其决定的最优增长路径。结果发现,提高企业技术应用效率可以推动人力资本有效配置,且是选择最优增长路径的重要条件。其成功的实施需要政府在宏观结构上,积极推动培育和积累人力资本的科教文卫体等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