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殷杰(1);孟辉(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030006
摘要:围绕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以话语语境为本体,把主体和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不仅可消解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而且展现了话语语境和社会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系。此框架下构建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论和现象的解释关系转化为话语语境和世界的关系,既适用于社会科学解...
-
作者:张文喜(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按其最内在的本质,“学术”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定,其本身就是能够进入思境和内在脉络的理路。倘若在学术和体系建构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合乎它的精神实质、意义和价值,那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切中社会现实的道路就变得明朗和清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性质的规定出发,学术高度是在其发展进程中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体系批判才达到的。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首先应该把批判所要求的付诸实践。学术或学科所要求的,则是专注于体系的积极建构、积极创新,唤醒崇高的人类力量。就衡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
-
作者:林忠军(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济南250100
摘要:随着晚清的社会剧变和西学的持续传入,中国学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晚清时期的易学家,本着救亡图存的宗旨,以其宏大的学术视野和渊博的文化知识,建立了饱含现实关切的易学体系。他们在检讨汉宋易学尤其是历代象数学和吸纳西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世界之眼光观其象”的易象论;从象数、义理和道器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象数在易学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力图从《周易》象数中开显出物质文明;又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比附《周易》,以此宣扬变法革命等先进思想。这些新方法、新内容,深刻改变了易学研究的旧有形态,实现了易学范式转换,开启了新...
-
作者:叶晔(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中文系,杭州310028
摘要:作为复古时代、辨体时代、印本时代的三重叠加,明代文学有其庶民文学特征之外的另一重要面相,那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的整体凝定。明人的古典宗尚与阅读需求,推动了“全录式”总集编纂事业的蓬勃开展;“分体全录”的编纂思维及事实,既得益于前人的“文学代胜”观,也激发了明人“文学代胜”观的新变;嘉靖印刷业再兴下的宋本翻刻风气,在较短期内完成了对宋前文学遗产的整体“打捞”。汉唐以来的经典文学在明代的文本凝定,与先秦学术在汉代的文本凝定,它们同为“以复古为创新”的思想活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在文献史、观念史上的两个重要节点。
-
作者:吕忠梅(1);窦海阳(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摘要:从我国环境侵权制度的实践出发,可以考察和梳理司法、立法的现实做法并梳理其背后蕴含的理论逻辑。经过四十年的实践发展,环境侵权制度在行为认定上从单一的环境污染转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双重认定,在救济对象上从单一的私益转向私益与公益的双重保护,在救济方式上从传统的民事救济到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综合救济。丰富的实践背后蕴含着损害理论的重大转变,即从传统侵权损害论逐渐分化,形成环境侵权的专业救济理论——生态恢复论。该理论以整体主义环境哲学为基础,将生态环境整体作为调整对象,以修复为主要救济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
-
作者:何艳玲(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基本与市场化进程吻合,并在不同阶段先后呈现出适应市场(高效政府)、稳定社会(服务型政府)与人民满意(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逻辑和价值取向,而其共同之处则在于回应主要由市场化所塑造的社会差异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进程的高度交织,特别是互联网社会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日益深化,塑造了社会多元性并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新挑战。新时代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既要继续回应社会差异性,又要回应社会多元性,即双向回应。“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是行政体制改革双向回应的价值表达,在实践层面是行...
-
作者:孙波(1)
作者单位:(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济南250012
摘要:史前聚落考古的丰富研究成果表明,龙山社会在家户形态、经济生活、社会分层、政体形态等层面展现出丰富内涵与重要变化。在此时期,核心家庭上升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主体,并与社会和生活的诸多变化息息相关。活跃的经济活动建立在集约化之上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倾向开始的基础之上,得到了依托于各级聚落的贸易网络(尤其是区域中心所在城市)的支持。当时社会已出现政治权力意义上的分化,社会分层在层级化的区域社会聚落层面也有着清晰反映,并且可能已经出现了相当集中的政治权力。围绕一个城市形成的区域社会在当时已普遍出现,这种社会具有比...
-
作者:裴长洪(1,2);刘斌(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3)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创造性实践,突破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局限性。一是揭示围绕“三对关系、六条线索”展开的中国渐进式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规律。二是总结在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中,对外贸易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重塑中小企业微观主体地位,培育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经验。三是分析共建“一带一路”建立的合作共赢、海陆贯通的新型国际生产分工模式,及其蕴含的贸易盈余与对外投资紧密联系的新型国际经济多元平衡观。四是在习近平重要论述指导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
-
作者:郭沂(1)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曲阜273165
摘要:“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概念,厘清西周德论系统及其形成则是解决殷周之变中神道和人道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钥匙。“德”的本义是“得”,在西周时期特指得自天的“命”,由此引申出七个义项。其中,以人伦之德为主干的外在之德和以人性之德为主干的内在之德直接源自作为至上神的天,它们通过心的作用落实为行为之德、品行之德和治理之德。据此,殷周之际确实存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但这种更替既不像孔子说的那么和缓,亦非王国维说的那么剧烈,而是新旧文化之间既有明显的延续,又有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主要表现为神道与人道的合流,由此拉开了人...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小康中国”的历史性实现。“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小康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开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华民族、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呈现出“世界历史意义”并将承担世界历史任务。“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将意味着从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