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海波(1)
作者单位:(1)青岛大学文学院,青岛266071
摘要:从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小说逐步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经中国近现代作家批评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现代小说”概念呈现出从朦胧意识到理性自觉、再到明确生成的发展过程。“现代小说”既是中国文学文体的不断裂变与重构,也是小说文体的返本与开新。从“林译小说”到鲁迅小说,从梁启超到胡适,中国近现代作家批评家对“现代小说”所作的不同阐释,及其对小说文体所进行的多样探索,构成“现代小说”的复杂形态,同时,现代小说观念与创作也表现出“型类的混杂”的特点。中国“现代小说”在回到小说本体的...
-
作者:朱斌(1);吕鹏(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营经济部门的成长尤为引人关注。其中,创业者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将创业的组织过程引入新兴市场的精英流动研究,进而探究创业者的社会出身与其创业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初始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本质上是资源汇聚与整合的结果,而这取决于创业者特征。精英型创业者的初始企业规模、企业成长速度以及当前企业规模均要高于草根型创业者。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民营经济的增长,大企业主的社会来源总体上趋于精英化,精英型创业者特别是内源型创业者的企业规模优势越来越突出...
-
作者:李包庚(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交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交往、交往的扩大、世界普遍交往表明历史突破狭隘而孤立的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轨迹。黑格尔说“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合理过程”,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直接的理论前提”。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包含的一个主要论题就是世界普遍交往理论,这就意味着:人类...
-
作者:彭中礼(1)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法学院,长沙410083
摘要:在一定意义上,法律学说是运行中的法律。法官对法条的援引本质上就是对法律学说的运用,而这一运用又促进了法律学说的推陈出新。从理论层面看,在司法中运用法律学说,可以为裁判说理提供理由来源,为司法论证提供权威资源,为规范适用提供理论渊源。从实践层面看,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较多运用法律学说的案例,其功能是进行法律解释、补充法律漏洞、创制法律规则以及创新法律学说;但法律学说运用中问题较多,如法律地位较低、运用条件模糊、运用程序缺位,以及运用方法欠缺等。要通过立法构造法律学说的司法运用制度,确定立法原则,明确法律学说...
-
作者:高巍(1)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法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产物,受制于时代变迁和理论预设,在实践中并未充分发挥自由保障价值,在惩罚犯罪的确定性方面也不断动摇。即使不断面临冲击,作为现代法治体系的重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也应当得到坚持和维新。首先,实定法原则受到实质法论的冲击,不具法律形式的其他渊源成为事实上的罪刑依据。基于此,有必要重申实定法的法源专属性。其次,刑法文本的可能文义边界无法从经验上清晰划定,但不能因此否定文义边界,而应当放弃经验事实的客观边界设定,进行规范性边界的划定与证成。最后,应当承认和接纳司法的明确性责任,作...
-
作者:李育民(1)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而言,近代中外条约关系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领域。清刷殖民话语,驳正强权逻辑,奠立该领域学术话语的基础,是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枢括,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坚持民族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客观判析近代中外条约的属性及其演化,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核心诉求和中心旨趣。阐发共同价值、挖掘传统精华,通过揭露西方背离共同价值的强权性质,阐析中国传统观念的作用影响,凸显该话语的中国元素。吸收先进文明、趋应时代潮流,展现与时俱进和包容求新的学术品质,洋为中用,将他山之石融入中国话语,并探悉中西文明的相通性。以上基本理念...
-
作者:安同良(1);魏婕(2);舒欣(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的“增长奇迹”,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但中国制造业企业真正创新行为的“黑箱”依然未打开。一般而言,技术后进国需要完成技术进步的“三级跳”:跟跑、并跑与领跑。通过对创新测度历史演化的回溯和反思,提出创新分级测度理论框架与方法;基于江苏的实践,跨期对比2002年与2014年微观创新调查数据,全面审视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与能力,系统探究中国企业创新在全球的方位。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传统产业领跑、中端产业跟跑并跑、高端产业跟跑为主领跑为辅”的“前高后低的倾斜V型...
-
作者:周平(1,2)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昆明650091;(2)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摘要:今天以“民族”概念来指称的众多群体中,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并具有国家形式的民族,即nation-state中的nation,因其突出的国家特征和意涵而被称为“国族”。国族,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族应对具体社会政治问题而创制的有效方式沉淀为以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为基本内涵的一系列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现代国家、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国族也成为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基础性影响的社会政治机制,从而也构成准确认知世界近代以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视角。在全球化不断...
-
作者:程国君(1);李继凯(2)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2)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西安710119
摘要: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一直缺乏整体关注和系统研究。以毛泽东和怀安诗人为代表的延安革命家,将自己的诗词创作与时代、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结合,使早期的“延安颂诗”成为抗战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钢和钙”,至今鼓舞世人。延安革命家的诗歌创作既尊重中国古典文学古朴、典雅、凝练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五四文学的自由品格,并融入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创新既推动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又引导现代文学朝着大众化、通俗化方向不断发展。这给当下的诗歌艺术探索带来重...
-
作者:傅永军(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德国学者舒尔茨将现代诠释学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和哲学诠释学。舒尔茨的划分富有洞见,但却证明不力,缺乏哲学根据。从存在论上说,现代诠释学从方法论诠释学转型发展为存在论诠释学,同时伴随着其哲学基础从传统实体存在论向着现象学存在论的转换,存在论立场上的差异是导致现代诠释学分化出不同类型的源发根据。从理解功能的规范解释上说,不同类型诠释学有着不同的认知取向,并随之生成不同的自我理解。技艺诠释学关注“正确理解”,诠释哲学关注“理解何为”,而哲学诠释学则致力探究“理解的条件”,回答理解如何可能这个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