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习文
摘要:取"一叶知秋"为题,评介方克立同志的近著《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用意有几层: 从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行观入手,沿纵的方向,自源头顺流而下,作系统的清理研究,撰为专著,这还是第一部。由它的问世,可预知今后将多有以浓重的纵线去勾勒凸现中国哲学各个方面的秋实硕果出现。此其一。近年来,开展对中国哲学范畴和范畴史研究的呼声日高。《知行观》一书,专就"知"与"行"这一对范畴的源起流变,用近三十万言的篇幅,详加研讨,堪称力作。
-
作者:靳绍彤(1)
作者单位:(1)湖南省《求索》编辑部
摘要:潘家森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自己的美学见解。他自述他的见解是依据马克思的《手稿》得出来的。但他所提出的作为自己美学的理论基础的三个主要论据,在我看来,都是不能成立的。或许是由于观点上的原因吧,同是马克思的话,各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为了推进美学的研究,在此我想简略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对潘家森同志的理解提出几点质疑。
-
作者:桑边
摘要:《古史辨》第一册初版于一九二六年,已半个多世纪,第七册出版于一九四一年,也已四十年。这七册跨越二十、三十、四十年代的古史论辨文集,由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所创编,罗根泽、吕思勉、童书业先后参与其事,参加讨论的学者则遍及全国。此书于八十年代初重印出版。今天重读,犹可感到当年史学界在古史领域摧毁廓清的虎虎锐气。论辨是由顾颉刚在《读书杂志》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开始的。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把这个造史的过程比喻为汲黯所说的"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所谓"
-
作者:骆耕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计划价格应按生产价格原则制定,但企业所获"生产价格内"利润,应全额以所得税形式上交国家;仅"超平均利润"才可实行利润分成。文中还阐述了马克思的"充分平均利润"理论,以论证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之间按生产价格分配价差的理论依据与政策界限;并按社会主义商品计划价格自身的客观逻辑性,作了"由抽象到具体"的"三个层次"的说明。
-
作者:田本相
摘要:西方现代派戏剧大体是指十九世纪末期以来发生和流行于欧美各国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诸流派的戏剧创作。它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传播和影响情况如何,尚少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北京广播学院田本相同志几年来致力于中国现代话剧的研究工作,最近著文探讨了这个问题。田文认为:西方现代派戏剧在我国的传播开启并鼎盛于"五四"时期。
-
作者:沈定平
摘要:探讨中国古代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发生的启蒙运动的影响,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定平认为,中国是西欧启蒙运动者寻求思想资料的重要地方。他指出,启蒙思想家至少在四个方面受到过中国古代文明的启迪: 首先,中国这个非基督世界的人类优秀文明的存在,动摇了基督创世的谬说,并打破了欧洲文化至上的偏见,是启蒙思想家反对中世纪传统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其次,启蒙思想家所崇尚的"理性"和"
-
作者:陈允吉
摘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允吉撰文认为,韩愈诗歌与唐代佛寺壁画的关系,不仅是表现为诗人对绘画的一般的欣赏和爱好,更是画境画意深入渗透到诗歌创作中间的内在联系,即体现着画与诗两种艺术之间相通相生的关系。画与诗的感通,在形成韩诗艺术特点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一、唐代寺庙壁画中有很多是描绘佛经故事演变的"奇踪异状"的,即奇形怪状的鬼神动物画。
-
作者:于光远(1);孙尚清(1);冒天启(2);张朝尊(3);陈吉元(2);黄菊波(4);刘光第(5);方生(3);何伟(3);赵履宽(3);张曙光(2);邓加荣(6);徐雪寒(7);万典武(8);杨培新(7);何建章(10);利广安(9);李海(4);姜广新(11);佐牧(7);袁文祺(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3)中国人民大学;(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5)中央财政金融学院;(6)北京经济学院;(7)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8)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9)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10)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11)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12)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和《经济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的"经济科学如何为现实服务"的座谈会,本刊在第三期已经作过报道。下面是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创造发展科学的气氛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经济科学有一个大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想办法给经济科学的发展创造一种气氛。
-
作者:陈桥驿(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进行了史的探讨,指出:康、乾以来,随着玉米和番薯的先后传入,浙江省内大量人口拥入山区,面随着人口机械变迁而来的自然增殖又导致人口数量的猛增,为了养活突然增加的大量人口,只好不断扩大垦殖,增加粮食产量,这便造成了山区植被的彻底破坏和水土的大量流失。本文认为,这一不幸的恶性循环,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再生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至今日,在全省范围内,都还在不同程度上为一时期的破坏支付着代价。康、乾以来浙江山区所发生的这种情况,对我们今天在广大国土上治山治水,如何正确处理好人口限制与...
-
作者:赵园(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以"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关于婚姻爱情问题的讨论为背景,对当时创作中出现的表现婚姻爱情问题的作品分外集中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知识青年在"五四"时期对现代性爱的觉醒。但是这类作品除有数的几篇名作以外,并没有产生更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比较着力地分析了这种文学现象的复杂性和造成这种复杂性的时代环境、历史条件和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作者认为,"五四"小说的这些成就与缺陷,已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成为我们文学的经验的一部分,并给后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