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合俭
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近年来人们颇为重视研究、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领域。王东等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抓住社会主义改革这一重要环节,从哲学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并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在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全书分为三篇,十四章,近30万字。第一篇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列宁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历史考察,对南斯拉夫、匈牙利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作了评述。第二篇探讨...
-
作者:陈兴良(1);邱兴隆(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犯罪与刑罚的辩证关系。作者认为,犯罪与刑罚的辩证关系的核心命题是已然的犯罪与刑罚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以及刑罚与未然的犯罪之间遏制与被遏制的关系;前一命题的内涵是刑从罪生(质)与刑当其罪(量),后一命题的内涵是刑须制罪(质)与刑足制罪(量),它们分別产生于社会报应观念和社会功利观念。文章阐明了罪刑关系的两个命题的对立同一关系,论证了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刑事法律活动应该遵循"刑从罪生与刑须制罪相结合"以及"刑当其罪与刑足制罪相结合"两条刑法基本原则。最后,作者指出,罪刑关系的研究...
-
作者:程千帆(1);张宏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探讨宋代诗学中的"白战体"(即禁体物诗)的起源和发展,认为它是由唐代杜甫、韩愈为先导、而由宋代欧阳修创体、继由苏轼光大之的一种诗体。文章分析了此种诗体的特征及其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它传之不久的原因,从中以小见大,思考在文学方法的创新中后代作家怎样突破传统从而显现出新的特色的问题。
-
作者:顾明远(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传统形成的过程,并就如何科学地对待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探索性的见解。作者指出,在当代,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而障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是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而不是教育发展史上某一个特定的流派。为此,需要对历史上流传下来而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教育传统进行具体分析。作者认为,我国有些优良的教育传统,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等,应很好地继承与发扬,而一些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如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因循守旧的人才观、轻视实践和技...
-
作者:周来祥(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首先对美和崇高作横断的逻辑分析,认为美是由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必然与自由等关系所构成的有序、均衡、和谐、稳定的组合形态;崇高则是由它们所构成的无序、不均衡、不和谐、不稳定,然而又在其中力求平衡、和谐、稳定的组合形态,继而从纵向上对上述范畴作历史的具体考察,认为在古典的和谐美中,丑、崇高、悲剧、喜剧等各种因素尚未分化,只是到了近代才分化出崇高这一独立的审美范畴。现代社会主义的新型和谐美,是对古典和谐美和近代崇高包含着肯定的扬弃,将会出现各种美的范畴及其形态的相互斗争、相互交融的大变化。
-
作者:黄惠康(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法律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建立维持和平部队的权力归属及其宪章依据。并通过对宪章有关安理会与大会职权划分的条款和对各种主张大会有权建立维持和平部队的观点以及联合国实践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依照宪章规定,安理会担负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并拥有必要的权力;建立和维持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系重大的联合国行动,属于宪章第十一条第二项下的"行动",因此,理应专属于安理会管辖。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探讨了安理会权力的具体宪章依据,认为宪章第四十条是安理会建立维持...
-
作者:张理智(1);廖显赤(1)
作者单位:(1)四川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这两个范畴,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按国际价值交换商品,就不可能发生"价值转移"或"剥削"关系,但在国际价值扭曲为国际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交換商品,则必定发生"价值转移"或"剥削"关系。尽管如此,国际生产价格仍象是一只"无形之手",通过世界市场这个舞台,不断地推动各国经济技术进步。
-
作者:张成廉(1)
作者单位:(1)中国工运学院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沈阳市试行租赁经营和股份制的经验,认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劳动者和经营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由于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又各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领导体制的目标模式和经营形式只有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促使企业行为合理化。
-
作者:郭海波(1)
作者单位:(1)中共青岛市季党校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刊载赵复三同志的文章《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颇受启发。但文中对宗教本质的界定,笔者不敢苟同。赵在文中说:"宗教就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宗教在各个时代的共性。这才是宗教的本质。"在这个界定中包含着两个规定:1.主体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2.主体能够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确。
-
作者:单少杰(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哲学最初超越了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观察,而达到对世界的普遍本质的看法,建立了形形色色的本体论;其后又超越了各种本体论,进入它们的认识论前提批判中,而意识到哲学批判即对于对象性理论的前提(经验前提和逻辑前提)的考察;再后又超越了对批判的直接性理解,上升到关于它的反思概念,进而意识到一切理论的前提都是非终极性的,从而达到对于理性思维具有不断超越性质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对理性自由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