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之浚(1);张冠生(2);薛正强(3)
作者单位:(1)上海科学学研究所;(2)《中州学刊》;(3)河南省人才研究所
摘要:本文运用"朦胧"、"模糊"、"混沌"三个概念,分别从史的角度考察了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认为三者大体相似地留下了一个"模糊—清晰—模糊"的运动轨迹。作者并进一步试图从其总体联系和"逻辑共同点"上来探讨三者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统一性问题。
-
作者:朱国宏
摘要: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50年代后,我国人口学界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沉闷期。而1978年以来,重新起步的人口科学研究,进展速度之快是令人欣慰的。许多人口研究机构先后建立,一系列的人口科学专著陆续出版。许多人口理论工作者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突破了许多理论问题,也为我国的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毋庸讳言,人口科学体系尚未完善,许多人口科学领域的空白也亟待填补。从近年来出版的人口科学专著看,以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课题为多,
-
作者:冯兰瑞(1);姜渭渔(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摘要:本文在分析比较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种模式——不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又离乡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中国式道路。文章认为,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动因,不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产生于城市工业的扩张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而主要在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出路。由于我国劳力多、资金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转移的各种模式各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不能强求一律。但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和模式的选...
-
作者:张德信(1);林金树(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关于明朝前期全国的耕地数,学术界已争论了许多年。顾诚的《明前期耕地数新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提出一种新看法:明初,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行政系统管辖的土地汇总于户部,就是记载在明前期实录中四百万顷左右的数字;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所载近八百五十万顷耕地数则是包括了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在内的综合数字。本文作者不同意上述看法。通过对洪武年间田地增长速度的历史比较以及当时军事形势、卫所设置、军屯制度及其开展规模等方面的考察,认为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田地为八百五十万顷的...
-
作者:吕大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本文将西方近现代宗教学者关于宗教的本质和定义的学说分为以宗教信仰的对象、以信仰者个人的内心体验和以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中心来规定的三大类;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第一类方法较为正确。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宗教的学说也是从多种角度来阐述的,其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可以看作是对宗教观念的本质的规定。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宗教是包含四种要素(即宗教观念、宗教感受、宗教行为、宗教...
-
作者:刘海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
摘要:中国法律文史料,除见诸史籍外,还见之于传世的和地下发掘的其他历史文物;而对文物中法律史料的研究和利用,是目前我国法律史和法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比较系统地列举和介绍了甲骨、铭文、盟书、简牍、文书和明清档案中的重要法律史料,并以有关的科研成果为例,阐明了研究和利用文物中法律史料的重要意义:填补了某些断代法律史料的空白;印证和充实了史籍对有关事件的记载;订正或改变了某些史籍对有关史实记载的失误和后人对某些问题所作的不正确结论和推断。作者认为,只要我们在继续发掘整理和研究史籍中法律史料的同时,加强对文物...
-
作者:陈波(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蕴涵是逻辑学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本文引用逻辑史和自然语言中的材料,区分、澄清、阐明了七种不同意义的蕴涵:(1)实质蕴涵,(2)严格蕴涵,(3)相干蕴涵,(4)衍推,(5)形式蕴涵,(6)反事实蕴涵,(7)自然语言中的推论,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此外,作者还考察了把逻辑的蕴涵理论应用于现代语言学所产生的语义蕴涵,并且指出,在各种蕴涵中,实质蕴涵是最基本的。
-
作者:叶克林(1)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集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作者首先对小城镇、集镇、乡镇等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集镇具有同质性、客观性、统一性的特点,因而能够成为一门分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在文中考察了集镇自身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集市——集镇——城、镇、乡网络;揭示了集镇有别于城市和农村的基本特征:双重性的社会结构和协调性的社会功能。作者还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探讨了集镇社会学的总体框架,阐述了集镇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
作者:刘国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比较系统地概括了我国8年来在改革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多样化,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前提;确认社会主义所有制不是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而应是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多样化发展;确认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不是单一的计划调节,而可以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破除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探索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格局。作者指出,改革前的僵化体制的理论思想根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误解,把一些本来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附...
-
作者:施议对(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探讨稼轩体,不用传统的模式,也不用豪放、婉约"二分法",而是从具体作品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全部辛词划为两部分:一为有关社会人生、时局政事的有为之作;一为无实际意义的应酬之作。并对这两部分辛词的三种表现形式——英雄语、妩媚语、闲适语的构成方法及其所呈现的姿态,进行综合考察,从而证实,由全部辛词所构成的稼轩体是一个充满矛盾、富于变化的多重组合体,它具有两大特征:(一)这个多重组合体是由多组包含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体所构成的。(二)这个多重组合体变幻无穷,没有固定姿态。同时也证实,变化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