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志国;曹勇戎;王勇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全民所有制企业可否把股份制作为改革思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论点综述如下。一、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股份制的客观原因在这方面,讨论中的焦点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没有实行股份制的客观必然性,或者说,股份制与社会主义经济能否相容?具体说来,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股份制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
-
作者:许总;许结
摘要:清代诗论论家蜂起、流派纷呈,他们的诗论显示出其作为中国古典诗论的总结的容量与深度,同时,清代诗歌创作的理性化发展无疑也是与清人理论意识的不断加强紧密相关。
-
作者:郑杭生(1);张建明(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协商制度作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这一任务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政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考虑到我国当前政治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来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从社会利益协调的侧面推进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而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者概述了社会协商对话的内容和渠道以及建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最后,分析了在我国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说明这一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
作者:谷书堂(1);蔡继明(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实现条件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当初,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是以下述条件为前提的:1.社会一切成员都能平等地使用归全社会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任何其他东西;2.商品经济已经消亡,整个社会的生产都是直接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各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3.
-
作者:石景云(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的主要关系,推导出社会总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公式,即g=e/k+1+ρ(g-社会总产品或国民收入增长率,e-剩余价值率,k+1-社会总资本,ρ-社会劳动生产率)。文章认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增长公式与现在通行的某些增长公式如哈罗德-多马公式等相比,有其特点和优点。
-
作者:李醒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摘要:作者认为,彭加勒的主导哲学思想是约定论,更确切地说,是"经验约定论"。本文着重剖析了经验约定论的具体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据理澄清了对彭加勒约定论的各种误解和曲解,充分肯定了经验约定论在现代科学、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积极意义。
-
作者:束景南(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试图解开争论近千年的《太极图说》首句之谜。作者首先探明,道教的"无极图"和"太极图"是一图二用:用以描述万物化生过程的称"太极图",用以描述逆施成丹过程的称"无极图";图旁各圈的解说文字是解图人在进行具体解说时添上去的,最上一圈从顺行造化的过程看是"太极",从逆施成丹的过程看是"无极",因此它既是"太极"又是"无极"。作者进而指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借道图论述变易之理,周在文中也对图作了正反顺逆的解说,因此《太极图说》首句是"无极而太极";"无极""太极"本一,它们都是指易理。作者还认为,《国史》中所引《太极图说》首句"...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训诂学在当代复生的原因及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训诂学在当代复生,是因为它作为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工具学科,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它在理论发展上,也还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但是,旧训诂学未能完全摆脱"前科学"状态,在研究方法和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形成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局限,教学方法也不适用于当代。因此,它必须吸取国内外语言学的先进理论,更新方法,加强和完成理论建设,才能在现代科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现代科学严密分工的情况下,理论训诂学主要应与汉语语义学衔接,同时可能发展和丰富其...
-
作者:罗钢(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五四"时期及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主要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的文艺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作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在这一阶段,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想未能以一种独立完整的理论形态进入中国,而只是通过个别的思想母题和思想因素发生影响。这种影响常常是通过与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结盟实现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它在中国的性质和作用。文章还从社会现实精神要求和传统文化心理两个方面分析了阻遏现代主义文艺思想进入中国的直接原因。
-
作者:孙育玮(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就我国近年来有关法本质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即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命题的真理性问题发表了看法。作者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法本质的一个理论成果,属于真理性的认识;但如同任何客观真理一样,它也是具体的,有其确定的存在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它的"真理域"给以完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文章分别从理论体系、历史条件和意志成分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