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为钦(1)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撰文指出,高尔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于是认为最早提出"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是高尔基;进入21世纪后,钱先生又说,"文学是人学"的发明权应归属于泰纳。事实上,高尔基未曾提出过"文学是人学"的建议,泰纳也没有作过"文学是人学"的完整表达。不过,尽管如此,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与文学生态中,能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并阐释文学的"人性"品格,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才情,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在后来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中,这一提法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不过,也应看到,"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
-
作者:荣剑(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广州510275
摘要: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即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在历史的客观分析中建立起历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历史的基本尺度。用欧洲中世纪社会演变的资本主义前途来评判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危机的...
-
作者:潘文卿(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直接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不存在全域性的σ-收敛,全域性的β-绝对收敛趋势也不明显,但却存在着东部与中部两大"俱乐部"收敛的趋势,而西部地带的收敛特征并不显著。Theil指数的分解表明,σ-收敛指数的增大与波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的增大与波动主导的,东、中、西内部省区的差异在缩小。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揭示了统计数据无法直接显现的结果:一方面,将省区间的关联效应纳入模型后发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存在着在全域范围内的β-绝对收敛特征。另一方面,1990年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收敛特征:1990年前,不仅全国范围内的β-绝对收敛特征显...
-
作者:朱刚(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唐宋古文运动的相关史料中,以否定的记录立场呈现了一个"怪文"的系谱:从中唐古文的奇崛文风,到北宋前期的一批偏激的古文家,然后是景祐"变体"、庆历"太学新体"、嘉祐"太学体"一脉,再续之以熙宁后的"经义"文。此种"险怪"文风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在于科举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与科举考试内容之间的矛盾,并结合思想史上"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以及宋代新儒学向"性命之学"发展的趋向,重新审视"怪文"承载激进思想的历史意义。再通过宋代的主流思想家对欧阳修"晚年文衰"的批评,考察古文与新儒学先合后分的关系,从而获得对于古文运动较为全面的认识。
-
作者:林伯强(1);姚昕(1);刘希颖(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阶段性特征、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以及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都要求中国能源战略,尤其是能源结构战略,进行相应调整。以往中国的能源战略规划主要是从能源储备和能源生产,即能源供给侧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能源结构战略亟待调整。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管理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要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约束。建立优化模型,得到反映节能和排放约束下的最优能源结构,进而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评估能源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
-
作者:童星(1);张海波(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在灾害管理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工程—技术"、"组织—制度"、"政治—社会"三种研究传统和与之相应的"灾害"、"危机"、"风险"三大核心概念。随着现实的发展,"灾害"概念在管理实践中逐渐被"突发事件"概念所取代。在风险、突发事件、危机这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是风险与危机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二是突发事件将这种潜在的因果关系显性化。与此相应,应急管理也扩展为包括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在内的动态管理过程。这个分析框架可以对应急管理功能定位、应急预案绩效分析、治理结构优化、突发事件问责和群体性事件治理进行分...
-
作者:李培林(1);李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基于2006年和2008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近年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近两年的新变化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的影响下,其社会安全感、公平感、满意度和未来预期却都有所降低。这种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应当引起高...
-
作者:吴元元(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基于媒体话语的压力型立法是立法者信息能力不足的产物。在信息的视角下,如果立法者的信息能力不能有效应对现代法律规制活动的知识挑战,那么将无法抵御媒体话语的过度渗透,导致立法与媒体之间的关联过于紧密,形成一旦媒体热议、立法积极跟进的压力型立法现象。法律制度是具有恒常性的规则,而压力型立法往往失却应有的冷静、客观、慎重与全面,展现出背离理性立法的内在机理的决策特点,引发一系列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再分配效应。压力型立法凸显了信息能力在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中的重要性,应当实施立法绩效评估制度,以此为立法者重塑...
-
作者:鞠实儿(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认知与逻辑研究所,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广义论证概念扩大了逻辑家族成员,使之包括现代文化之外其他文化的逻辑。对阿赞得人(Azande)的田野考察报告,以及中国古代逻辑和佛教逻辑的研究成果,从描述的角度为"逻辑相对于文化"这一命题提供事实根据;采用演绎论证作为元方法说明现代文化中的逻辑和其他文化的逻辑在现代文化中的译本具有文化相对性;借助民族志和历史学研究成果说明其他文化的逻辑本身也具有的文化相对性;通过语言博弈和生活形式概念说明作为元方法的演绎论证同样具有文化相对性。上述研究方法和结论可拓展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
作者:方志远(1)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明朝嘉靖、万历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自由奔放"时代。这一时代成就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山人"群体,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山人"运动,演绎了一段显现并影响中国近两百年社会风貌的"山人"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晚明政局的纷纷扰扰。政治(北京)、经济(苏松杭嘉湖及其周边地区)、文化(南京—苏州)三大中心,以及仕途、财富、文化三重价值标准相继形成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由于国家权力主导作用的缺失,人心涣散,"庙堂"是非被嘲弄、被唾弃,非主流思潮扮演着"正统文化"、"时代精神"的角色,晚明政局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