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提出的"企业本位论"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企业自主权和职工民主管理,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他还创办了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担任《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学者,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他在1954年发表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引发全国经济学界大讨论。其关于城市住宅商品化的研究获得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农业经济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改革开放初期,他积极参与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其代表作《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系统记录了中国农村变革历程,获得1996年国家图书奖。尽管经历"反右"和"文革"的艰难时期,他仍坚持农业经济研究,被誉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我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研究,早在1980年就发表文章从理论上否定人民公社制度,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他与魏道南合著的《论包产到户》一文获得1984年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研究专家,她与王贵宸合作研究的包产到户理论对农村改革产生深远影响26。她提出要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出了前瞻性观点
我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1984年因《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一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培养了大批数量经济学人才。
城市经济研究专家,1980年发表的《住房还是商品》一文首次提出住宅商品化观点,获得198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48。他主持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上海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我国著名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开创了新中国国民收入计算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体系,为宏观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专家,其论文《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