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改革与宏观经济学者,1993年提出"央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建议,研究企业文化与资本经营,现任清华大学教授
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先驱学者,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表的《论按劳分配》一文,系统批判了"四人帮"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歪曲,为恢复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劳动券"理论,主张用劳动时间计量个人消费品分配,对早期的工资制度改革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专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他与夫人李建立合著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话》,系统梳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历程,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1。在宏观经济领域,他提出"宏观经济管理的层次性"理论,强调中央与地方政策协调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为1980-1990年代经济治理提供理论支持2。他还深度参与经济特区政策论证(如深圳特区),主张通过区域试点推动全国市场化改革1。其研究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对中国特色经济转型理论构建具有奠基意义。
历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是投资经济学与绿色经济交叉研究的先驱。其学术贡献集中于三大领域: 绿色投资理论:著作《绿色经济与绿色投资》(2010)首次系统阐释绿色投资的内涵,提出以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危机,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宏观经济与固定资产研究:合著《社会主义固定资产再生产》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83),革新了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框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先驱,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194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1949年赴广州岭南大学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0年起长期执教于厦门大学经济系及计划统计系,从助教逐步晋升至教授,并担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宏观经济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35。2011年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学者名单,彰显其学术地位。 罗季荣毕生致力于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研究,其代表作《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1982年)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现代应用,提出创新分析框架,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该著作于1984年荣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他还聚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合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1995年),深入探讨总供求平衡、投资调控等议题,推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其学术成果涵盖10部专著、百余篇论文,深刻影响了中国宏观经济教育体系的构建。
国经济学家、政治学者,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硕士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美国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主席。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与冯兰瑞提出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基础。1980年代主张经济与政治改革并进,强调民主化研究,推动国际学术交流。 曾赴牛津、哈佛等校讲学,晚年移居美国,持续关注中国改革。其著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等被广泛引用。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按劳分配理论及劳动就业问题研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专修政治经济学,后历任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副所长等职。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传播者,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发行超1800万册,影响数代中国大学生。 学术贡献: 1. 《政治经济学》教材:该书自1980年初版后不断修订,至2005年已出第13版,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受计划与市场双重调节”等创新观点。 2. 翻译《基度山伯爵》:1940年代完成首译,发行60余年,成为经典译作。 3. 经济理论创新: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分配制度,强调理论需与时俱进。 曾任《辞海》政治经济学分科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审组成员,获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逝世,享年90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1947年毕业于华北文法学院经济系,1950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土地经济问题,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社会主义土地经济问题》等著作,1984年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