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经济系,长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提出按劳分配规律作用“小—大—小”演变过程,1980年与余少波合著《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影响深远。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专长宏观经济管理。1962—1975年任教于人大、北大,后任国务院总体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香港经济问题,1984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3年入选《世界名人录》。
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系,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著名经济学家,1945年毕业于太行行政干校。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经济学周报》主编,1988年发起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他提出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应区分,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策,发表论文2000余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研究开拓者”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商业经济与价格理论研究,1950年代起与胡培兆合作研究价值规律问题。1979年,两人在《经济研究》发表《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系统论证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计划调节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观点,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价格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该文获198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厦门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师从王亚南,专长《资本论》研究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985年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代表作《有效供给论》提出"优化供给才能扩大内需",影响深远。他与谢佑权的合作研究,为突破传统计划经济学框架、推动市场化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贸易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他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强调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改革,1986年发表《关于树立商品国际化观念的初探》,推动出口生产体系建设。1984年,他与戴伦彰、王林生合著的《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专家,中国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曾任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外事司巡视员,长期研究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参与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工作。1984年与袁文祺、王林生合作的《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影响深远,推动中国金融开放。
国际贸易理论权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原副校长。1979年提出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合理内核”,为改革开放初期参与国际分工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获1984年孙冶方奖。他创办《国际贸易问题》杂志,参与中国“复关”(GATT)谈判研究,并担任世贸组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