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达(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须调整,而调整比价往往使物价水平有所提高。所以,物价水平会在时而平稳,时而有所提高的交替过程中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只要把物价水平的变动控制在调整比价所必需的限度内,则不会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障碍。反之,如果硬要使物价水平长期不动,既会使比价不合理的矛盾越积越多,又会使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本文还认为,允许物价水平有所提高同通货膨胀政策是两回事。但是如果流通中货币过多,最优的安排只能是力争稳定货币流通的现状并逐步使之好转,同时,慎重地进行价格改革。
-
作者:郭铁民(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读过《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的《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之后,我初步发现,在《资本论》中,还有两处笔误,现补充如下: 一、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五七一页第一段的校正。根据第五六九页的假定,不论生产力如何变化,劳动力价值加剩余价值总是=6先令。所以劳动力价值从而劳动力价格的减少,一定会有剩余价值的增加。
-
作者:吴建国(1);崔绪治(1)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学院
摘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拨乱反正,推动四化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理论上对实践概念的具体解释,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在本文中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研究实践的定义、要素、特性以及实践标准等根本问题,应从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出发。在实践的定义中,应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区别;不同意把"有目的"纳入实践要素;不同意把"能动性"归结为实践的特性;主张坚持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
作者:刘再复(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艺术批评作为一种审美判断,应在美学范围内进行,不应质变为政治评论。艺术批评标准不是机械的检验器和创作的出发点,只是大体上的审美方向和审美观察点。社会主义艺术批评的美学标准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真实标准,以估量艺术品是否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具备某种程度的可供认识社会的认识价值。二是社会功利标准,以检验艺术品是否具备有益于人类前进的实用价值。艺术的社会功利价值是多元的,其政治价值仅仅是社会功利价值的一部分。三是美感标准,以检验艺术是否具备具体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等美感特征。三个标准均有独...
-
作者:经君健(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这是提交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篇论文。它考察了清代等级结构状况和特点。作者认为,清代的等级制是由七个等级和若干等第构成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皇帝、宗室贵族、缙绅、绅衿、雇工人和贱民等六个等级各自包括的社会成员范围,成员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各等级内部等第的划分;分析了他们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凡人等级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并对地主经济制中最主要的直接生产者——佃户的等级身份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佃户属于凡人等级中的低下等第,在主佃关系中,佃户和他的田主所属的等级...
-
作者:金春峰(1)
作者单位:(1)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
摘要:本文试图克服思想史研究中无条件地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历史作用的简单化倾向,对董仲舒思想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作为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进步作用的一个例证。文章认为:(一)董仲舒的"天"有神灵的、道德的和自然的三种涵义,其"天论"充满着内部矛盾;(二)与之相应的是"天人感应"思想亦充满着有神论和非神论的矛盾,其非神论方面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三)以仁德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当时也有进步作用;(四)总的说来,董仲舒思想是秦汉地主阶级在全国确立...
-
作者:谷苞(1)
作者单位:(1)新疆社会科学院
摘要:这篇文章在分析研究古代史籍的基础上,对史学界长期流传的公元八四○年回鹘一次分三支西迁是形成维吾尔族主要族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作者对维吾尔族的族源问题,发表了另一种见解,为进一步探讨这个复杂的问题,打开了一条新路。
-
作者:黄枏森(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探索了列宁的《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下述四个问题的贡献。作者认为:(一)明确提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原理的是列宁,而列宁所谓的三者同一不是三门科学的统一,而是一门科学的三个方面的统一。(二)列宁虽然没有提出一个哲学体系,却有着一些关于体系的思想,把这些思想挖掘出来对改进目前哲学体系是有意义的。(三)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制订,列宁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等原理。(四)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否定之否定与对立...
-
作者:何干强(1);夏桂年(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一文中,有些校改还不甚准确。如《试校》第Ⅲ(2)条(见五十七页)认为,《资本论》第三卷第八○页第十行的50%:66(2/3)<10%:20%,应改为50%:66(2/3)>10%:20%;第十五行的50%:150%>10%:15%,应改为50%:150%<10%:15%。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两个不等式是需要校正的。
-
作者:仇启华;解德沅;黄苏
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
摘要:我们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以下简称《当代》)发表以后,很多同志提了宝贵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五期,又发表了吕庄、冯世新同志的评议,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在战后发生了"曲折"吗?——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