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守秋(1)
作者单位:(1)中国环境科学院
摘要: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很大威胁,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制定和完善环境法,以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有关环境权的研究也随之提上了日程。环境权包括国家、法人、公民使用和享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权利、以及保护自然环境免遭污染所应尽的义务。本文通过比较各国法律中有关规定,对环境权的概念、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我国宪法中虽然也有环境保护的内容,但应当进一步从法律上突出和充实环境权。这是搞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
-
作者:胡培兆(1);孙连成(2)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资本论》研究室;(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辑出版部
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内容及尔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考察了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者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实提出了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思想,并作了详尽的论述;经过资本主义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现在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主要的,但有时也有绝对贫困化的情况。
-
作者:吴元迈(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认为,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通过对一部小说的评论,阐发了现实主义理论原则,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文章对细节真实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对文艺理论界讨论恩格斯这封信的不同着法,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最后指出,恩格斯这封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没有过时。
-
作者:徐寿波(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节能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广义节能的理论。内容包括节能的重要性,节能的科学概念,节能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节能经济效果的评价,能耗和节能量的计算等问题。文中还提出了各种定量的计算方法,并举例做了说明。本文认为,大力开展广义节能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较好地解决我国能源节约问题,可以达到节能的最终目的——以有限的能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和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
作者:张隆溪(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西语系
摘要:作者考察了悲剧发展的历史,认为自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成为统一全欧的意识形态,因而影响了人们的悲剧观念后,死亡和痛苦一类的不幸结局才越来越成为悲剧结构的重要成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把肉体的毁灭看成极大的痛苦,而伊丽莎白时代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中的危机又给人们普遍的悲观幻灭感,这种阴郁感和人文主义理想的危机,决定了莎士比亚悲剧观的形成,使他所有的悲剧结局都终结于不可避免的死亡。作者重点分析了莎氏悲剧中悲剧人物的"缺陷"和死亡的必然性及其内在原因,并以此揭示了莎氏悲剧的意义。
-
作者:罗宗强(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是目前的一部较完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该书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领域内的若干方面有所突破,加强了理论分析,注意了从联系与比较中对文学思想发展过程进行观察,探讨了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些固有概念,并且努力探索了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作者还联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该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作者:黄栴森
摘要:对于列宁所提出的《辩证法的要素》,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六期上发表过几点看法。在这个杂志的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卞敏同志不同意我的看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我衷心欢迎卞敏同志同我讨论这个问题。卞敏同志认为,我否认整个十六条是辩证法体系的一个雏型,只承认十六条中的前七条是一个雏型,而他则认为只有整个十六条才是一个雏型,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只谈前七条是不够的。他认为这就是他和我的分歧所在。我认为卞敏同志对我有所误解。在我看来,十六条的前七条是一个雏型,后九条是对前七条的补充,以前七条为纲...
-
作者:许其端(1)
作者单位:(1)锦州师范学院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刊登的吴桂藩同志《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一文,很有启发。但是,文中运用一些事实所作的推理和某些概念的理解上,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在"思维萌芽于远古时代的猿类"这个问题中,作者列举了一些动物复杂行为之后,推断说:"在高级动物尤其猿类的头脑中,就已具备着人类祖先思维起源的原始基础材料。然而,沟通这些‘原始基础材料’和人类思维之间的桥梁,则是‘记忆’。这一远古的桥梁,从高级动物界开始,贯穿着猿人、古人、新人和今人的全部历史。因此,这是我们猎取思维起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根据。"又...
-
作者:夏禹龙(1);刘吉(1);冯之浚(2);张念椿(3)
作者单位:(1)上海科学学研究所;(2)上海铁道学院;(3)上海铁道学院科学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认为,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社会化,决策必须从经验上升到科学。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科学决策的基本理论和程序。同时,着重分析了"决策行动"与"追踪决策"的问题。决策科学化的研究,对我国当前经济调整、发展,提高领导决策水平,都有现实意义。
-
作者:严汝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迄今,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交界地区的纳西族,尚存在多种多样的家庭婚姻形态,是研究家庭产生和发展的活化石。六十年代初期,本文作者与刘尧汉同志,曾根据当时的调查研究,将这个民族的家庭区分为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及父系家庭三类。近年来,他们重赴四川省泸沽湖地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考察,在上述三类家庭之外,又证实了一种新的家庭形态——氏族家庭——的存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分析比较了氏族家庭与其它三类家庭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