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继严(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就什么是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问题,提出了与卢森贝、卢森堡、郭大力、林子力和刘国光等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应当把实现条件与一般比例平衡关系混同起来。作者在分析马克思另外三个实现条件公式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三层次的实现条件系统图式,以揭示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具体联系。
-
作者:牙含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左"倾错误的影响,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曾一度出现过混乱,在实践中也发生过不少曲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拨乱反正,混乱才开始得到澄清,发生的错误才得到纠正。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民族工作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内容,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问题。
-
作者:陈植锷(1)
作者单位:(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文史室
摘要:本文作者不同意尹恭弘同志的看法,并对宋初的诗风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本文主要就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有些文学史著作对宋初诗风的模糊提法,问题正出在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上;(二)宋初诗坛在西崑体形成前并不存在所谓"词藻典丽而内容空虚"的主要倾向;(三)关于宋初三诗派年代顺序的表述应当服从事实而不应当服从"规律"。
-
作者:尹恭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对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陈植锷同志《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提出了商榷。本文作者认为,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对宋初的时间界限的划分是把握了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的,该书对"宋初诗文主要是继承了晚唐五代的风气,词藻典丽而内容空虚"的提法也是正确的。而陈文的批评则是不能成立的,其主要原因是《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作者对历史材料理解得不正确。
-
作者:吴大琨
摘要:卡尔·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对"东方专制制度"的描述也不符合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把它同马列主义者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混淆起来,更是莫大的歪曲。为了澄清史实,以利于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教授吴大琨著文,对魏特夫的观点予以驳斥: 一、"水利社会"论不等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所说的建立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上的"东方社会"或‘亚细亚社会"。
-
作者:梁文森(1);田江海(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室
摘要:本文认为,扩大再生产从价值角度看,积累是它的唯一源泉;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则不是唯一源泉,即除了追加投资以外,通过对原有设备潜力的发挥,也可以扩大再生产。因而提出"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积累率×积累效果+原有生产基金产出率净增长速度"的公式。至于积累中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本文由动态数列入手,进而以各部门两者不同比例的定量结构分析,得出我国固定资金积累比率偏高的结论。文章对于劳动积累的内涵和规模,对于以剩余产品、国民收入为基准的两种积累率算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作者:赵长生
摘要:西北政法学院的赵长生认为,中华法系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刑法而轻视民法。他把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归纳为三点。一、民事法规既少且无独立地位。成文法典始祖《法经》共六篇,皆属刑事法规。云梦秦简大部分属刑事法规。涉及民事的仅见于金布律、杂律中少数条文。汉《九章律》除兴律、(?)津属行政法规外,盗律、贼律、囚律、捕律,具律的全部和杂律中的大部皆属刑事法规,只是户律和杂律里的少数条文属民事法规。两汉的诏令汇编有三百多篇。
-
作者:朱农
摘要:朱自清先生几乎有半生的时间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他在我国古典文学以及外国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既广泛而又达到很精深的地步。二十年代中期起,朱先生一直在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当时物质条件很差,加上营养不良,朱先生得了严重的胃病。尽管这样,在一位朋友的敦促下,朱先生仍在讲课之余写了《经典常谈》一书。
-
作者:沈芝盈
摘要:《周易》本是一部古代占筮书,它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卦爻辞组成。早在春秋时期就作为一种占筮书而流行;到了战国时期却被视为经典,列居群经之首。《系辞传》有"伏羲画八卦".并隐约其意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后来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又断定"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
作者:李常林
摘要:人口学家陈达教授,抗战时期,在昆明附近呈贡县城创办了"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对呈贡、昆明环湖地区进行了人口状况的实地调查。一九四四年上半年,他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前往该校参加建校二百周年纪念的学术讨论会,为此用英文写了《现代中国人口》的论文。这篇论文在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后,刊载在《美国社会学学报》上。一九四七年,廖宝昀教授将此书译成中文。由于种种原因,译本直到一九八一年才得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