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莫砺锋(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是一篇驳难之作。它针对历代在评价江西诗派开山祖师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所作的不公之论而发。黄氏此说,历来被许多人讥评为提倡"蹈袭剽窃"。本文作者对此说的含义、本旨以及在诗歌发展史上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辨析,认为黄氏此说乃是在有宋承唐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充分利用前人丰厚的文学遗产而采取的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求在诗歌创作领域里"以故为新"。作者且以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效果证之,认为尽管这种方法有其局限、不无流弊,但仍基本上起到了"以故为新"的作用,因之,应该推倒千余年来在文学...
-
作者:邓福星(1)
作者单位:(1)中国艺术研究院
摘要:本文对绘画的抽象性问題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绘画在创造具体物象真实感(具象性)的同时,还具有用线、形、色的特定组合表达相对独立于具体物象以外的某种感受、情趣、意象的性能,是为绘画的抽象性。绘画中的抽象性和具象性相反相成,共同构成绘画形式的表现特征。抽象性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形态主要是笔墨情趣和离形得似,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形态主要是形式的理性化和色彩的感情化。抽象性集中地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审美价值,它作为人类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反映世界的特有方式,成为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作者:周林东(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实证主义经历了兴衰变化的过程,这是发生在西方哲坛上的事实。那么,导致实证主义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在对实证主义与物理学的紧密而复杂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无论是实证主义的危机还是新实证主义的衰落,主要是由新物理学的发展引起对于哲学的冲击造成的。本文还据此进而分析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衰在哲学史上留下的深刻教训。
-
作者:周继旨(1)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哲学系
摘要:人类历史是由三种再生产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过程。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三种再生产的结合及其运动模式的变化,有益于揭示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各方面出现一系列的特点:在经济结构上,国家政权是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全国形成为统一的自然经济体系,并以小农经济和地主经济互为盈缩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再生能力;在人口结构上,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相结合的变化,总是和经济上的涨落相适应;在思想上,正统儒家经学的理论结构是微言大义和文字训诂的结合,思想内容的主要方面是哲理化的宗天神学、道...
-
作者:薛德震(1);远志明(2)
作者单位:(1)人民出版社;(2)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一一二部队政治部
摘要:本文分析了人的需要的特性、它与人的劳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历史演变。文章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范畴,它具有以物质性为基础的丰富性,以个体性为前提的社会性,与无限性相伴随的历史规定性。满足自身需要是人类从事劳动的一般目的和内在动机。但是需要向劳动的动力转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现的,根据控制论和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最优的社会条件应当是:使劳动者付出劳动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具有直接联系和正比关系。与自身需要相分离的劳动即异化劳动缺少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劳动和共产主义劳动之所以能够具有生...
-
作者:柳树滋(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摘要:这是一篇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对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论战作系统评述的文章。作者认为,论战是由量子力学所面临的理论困难引起的;争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量子理论的完备性;微观因果性、实在性和互补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上深深触及了当代的认识论。遵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基本思想,作者确认"现有的量子力学是微观客体的宏观度量理论",并从这个基点出发,力图克服在这些问题上的片面见解,提供一种合乎实际的评述;并通过这种评述,说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怎样证...
-
作者:李克敬
摘要:一九八二年九月,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今年初,邓小平、陈云同志从战略高度就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受到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五月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也于四月二十八日批转了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并发出了相应的《通知》。
-
作者:李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列宁和斯大林对帝国主义垂死性的认识,不论在理论内容上还是在论证方法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从资本帝国主义的固有矛盾出发,从经济和政治的结合上,论证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但帝国主义的死亡过程,并不象他们当时所估计的那样短暂,而是一个曲折、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前进的动力,依然是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这个历史时期的最后完成,必须通过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不是通过资产阶级的改良。
-
作者:满都尔图
摘要:对于产品交换产生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满都尔图提出了三点与现时一些看法不同的意见: 一,把交换的起源与剩余产品联系在一起的观点,值得商榷。原始交换的萌芽形态是馈赠式的交换。当时人们还没有私有观念和财富积累观念。以氏族或家族为共同经济单位的人们,用暂时存留的生产品作礼物,在友好访问中赠送给别的氏族或家族;决不能以现代私有者的眼光,把这种馈赠品视作剩余产品。如果把这种原始人相互赠送的礼物,乃至通过交换满足各自生存需要的产品,视作剩余产品,只能说是对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曲解。
-
作者:黄侯兴(1)
作者单位:(1)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
摘要:本文对郭沫若的艺术个性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郭沫若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诗人和戏剧家,对于客观现实他有独异的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一般现实主义作家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的鲜明的艺术个性,这就是他创作中的主观性、冲动性和主情主义。文章通过对郭沫若创作实践的具体分析说明:凡是郭沫若自然地符合或自觉地发挥自己艺术个性的时候,在创作上就获得成功(例如,"五四"时期的诗歌和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反之,就会在创作上造成失败(例如,《恢复》中的大部分诗歌和抗战初期直接反映现实的话剧)。文章从而指出,郭沫若的气质和艺术个性不适宜于追求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