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嘉莹(1)
作者单位:(1)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
摘要: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对词的起源进行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词的起源实际上就是隋唐以来为配合新兴乐曲而填写的一种歌辞。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作者指出,唐声诗的歌唱对于长短句的词确曾产生过影响,但只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并无直接承继关系。六朝乐府诗在格式、风格以及依同一格式写歌词方面与词极为相似,但也不能认为六朝乐府诗是词的源起。唐宗教乐曲与词也有密切关系,并互有影响。作者认为,它们都对词有影响,但不可固执其中之一说以偏概全。本文将收入《灵谿词说》一书中。
-
作者:余炳辉(1)
作者单位:(1)浙江农业大学马列教研室
摘要:黎鸣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发表的《论信息》一文,从信息论产生的历史来考察人们对信息的认识过程,进而从物质的相互作用角度给信息下了定义,读后颇受启发。但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作者给信息下定义时,第一句概括便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又说'这里的物质不限于生命物质,也不限于有机界。'我们知道,运动。
-
作者:贺长元(1)
作者单位:(1)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发表的梁文森、田江海同志《有关积累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积累》)文章,受益不浅。但对文中提出的"储蓄率提高,意味着积累基金可以增加,积累率也会提高"的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在经济理论和实际生活中,计算积累率的方法有三:(一)积累率指国民产值中用作资本的百分数。用这种积累率计算的积累基金包括三个来源:个人净储蓄。
-
作者:邓聚龙(1)
作者单位:(1)华中工学院自控计算机系
摘要:本文对社会经济灰色系统的基础,内容、特点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文中除总结灰色系统的研究成果外,还介绍了灰色系统在社会经济方面应用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文中指出灰色系统的建模理论以生成数、生成函数为基础,突破了概率统计的局限性。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序,是按时间序列(或其它序列)发展变化规律接近程度来分析系统因素间的关联程度,突破了回归分析的局限性。灰色系统理论将社会、经济、农业、生态等许多抽象系统按五步建模建立系统动态的量化模型,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沟通起了桥梁作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生成数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
-
作者:刘再复(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论述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性格带有模糊与明确的双重性质。产生人物性格模糊性的原因,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自身带有模糊性;二是由于性格表象与性格核心之间的情感中介带有模糊性(即情感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情境随机性所由产生的不稳定性)。因此,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过程,不是善恶的线性排列过程和性格二极内容的机械拼凑过程,而是各种性格元素通过中介围绕性格基本特征的模糊集合过程。正是人物性格的模糊性,才提供读者补充、想象和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所谓"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等概念,本来只是政治领域中的一般...
-
作者:成有信(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
摘要:我国教育理论界从前只重视从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角度,对历史上的教育作阶级性的划分。作者认为,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两种类型。并指出,"现代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提到过的科学概念。以此为前提,作者阐述了现代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分析比较了现代教育中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共同点与区别点。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探讨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力图对这一重大而复杂的教育理论问题作出比较全面的概括。教育本质的讨论在我国已持续进行好几年了;作者...
-
作者:黄颂杰(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是二十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从理性主义转向反理性主义的表现;现象学本体论和历史辩证法或历史人学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两项主要内容;人的自由问题,即个人自由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则是贯穿整个体系的中心论题。文章剖析了"前反省意识"、"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等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萨特虽有别于贝克莱和黑格尔,但仍未能避免唯心主义。文章还解剖了萨特关于人生哲学和历史人学的著名命题,诸如:"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人自由选择的"、"人与人关系的本...
-
作者:周原冰(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是对道德的内部结构问题的探讨。认为:从道德活动过程来说,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一切道德体系或形态的基本骨架。三者互相渗透,不能割裂。其中,道德意识活动居于统帅地位;道德实践不仅是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活动的检验尺度,而且是人们道德境界提高或堕落的关键;道德选择活动是这两者之间的桥粱。而道德的评价方针则是便三者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胶合剂。此外,还论述了:道德意识结构的基本构件;行为的道德选择、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的结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形式和特殊形式等问题。
-
作者:查汝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产业革命是生产力的技术方面和社会方面全面的根本的变革,是技术革命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严格意义的产业革命只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产生的。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能源的变化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原子核能技术、航天技术、高分子合成材料技术等为其标志。目前,第三次产业革命正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它必然会在人类劳动的性质、生产组织形式、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本文还认为,由于历次产业革命之间都有一个生产停滞和动荡时期,因而资本主义经济确实...
-
作者:陈云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加强宪法实施的组织保障是现代宪制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对这种趋势及世界各国实施宪法保障的组织形式做了较系统的介绍。作者指出,我国新宪法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为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我国在宪法保障方面的一个重要发展,并对这一规定的根据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要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违宪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