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
摘要:本文从初、盛唐的每一文学阶段和每一文学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中,具体剖析初、盛唐诗歌革新承前启后、不断吸收和扬弃、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从而总结了唐诗在内容和艺术的双重革新中的重要经验,并提出了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是:恢复建安时代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突破美刺讽谕的传统风雅观念,逐步解决理论和创作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内容和艺术的复变关系,用健康的审美标准批判地继承齐梁诗的艺术成就,使盛唐诗形成理想主义的倾向和乐观昂扬的基调,达到融汉魏风骨于南朝文采的完美境界。这些探讨,使原来失之笼统的...
-
作者:刘长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信息普遍存在于整个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寓于一切运动形式之中的一类特殊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与物质的反映特性不可分割,事物的属性被其他事物反映出来就形成信息。信息整体构成一大类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特殊存在。从信息的角度观察世界,世界可以分为"原型世界"和"信息世界"这样两个巨大的层次。那种把世界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或划分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两大部分的做法,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引伸。信息运动对于物质的进化有重要意义,信息形态的发展与物质形态的发展有同步关系。对信息的研究,为说...
-
作者:张岱年(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是独立发展的,有自己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范畴体系。本文对中国哲学的综合范畴体系应该包括哪些范畴、范畴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儒家、道家、玄学、理学的长期流传和广泛引用的范畴是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在探索中国哲学的范畴总体系时应该考察两个方面的顺序,一是范畴从普遍到特殊的逻辑顺序,一是历史上思想家提出范畴的先后顺序。文章对哲学范畴的循旧与立新也作了探讨。
-
作者:饶会林(1)
作者单位:(1)辽宁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已经向我们提出了必须把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范畴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作者给"城市空间结构"下了自己的定义,然后在这基础上概述了城市范围内各种物质实体的密度、位置(布局)和城市形态三个方面的重大经济意义。最后指出了城市空间结构所制约的经济效益的性质和特点,得出了结论:城市建设工作在全部经济工作中,实际具有奠基者的作用,它是制约城市经济效益的一个重大决定因素。
-
作者:董立坤(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摘要:作者对国际上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制度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对比,指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在程序和条件方面仍有如下不足之处:1.规定凡需我国承认和执行的外国判决都需由外国法院委托我国进行,未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我国直接请求承认和执行外国判决;2.只规定了对外国判决的执行,未规定对外国判决的承认;3.未规定管辖权的原则。作者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
作者:刘永振(1)
作者单位:(1)大连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
摘要:本文从协同学中提取"协同作用"这一概念,用以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新范畴。作者指出,从哲学高度来看协同作用,它乃是客体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进化的自组织能力。作者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协同作用这一范畴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内容的丰富和深化问题;并分析了协同作用与唯物辩证法固有的相互作用范畴的关系;还指出了协同作用这一新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
作者:林方(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试图联系近代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对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作出分析和评价。作者指出,当代人本心理学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较近代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前进,但在理论体系上未能完满解决人格特性和社会生活两者的复杂关系问题。人本论者对人格的整体分析能丰富我们对人的理解,但它局限于传统的个人与环境两维整体分析,仍不足以说明人的心理发展的实质。作者认为,科学心理学应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个人,现实社会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三维整体分析。作者还联系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对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经济管理...
-
作者:孙刚(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经济系
摘要:结构性失业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理论界注意的一个问题。西方学者把周期性失业以外的一切与经济环境变化有关的失业都定义为结构性失业,并认为它是造成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高失业率的根源。本文不同意这些观点,认为结构性失业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现象,早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就或隐或现地存在。它是马克思阐述过的相对过剩人口的表现形态,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构成和表现方式。本文认为结构性失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不是暂时的现象,新的技术革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结构性失业。
-
作者:何炳棣(1)
作者单位:(1)美国艺术及科学院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翻检大量典籍方志和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对我国从南宋到现代土地数字所作出的考释和评价,认为传统中国的土地数字并不代表真实的耕地面积,而只是纳税单位。作者指出,从南宋"措置经界"、"打量画图"到明初编制"鱼鳞图册"的过程中,都没有也不可能对全国土地进行履亩实测,而是依靠田主自行据实陈报。明清土地数字的编制,在原额观念影响之下,也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差距。民国时期的土地数字原则上是耕地面积统计,但仍不能摆脱传统田赋亩额的影响,也失之过低。由于这些估计对解放后土地统计的影响,直到目前土地数字仍然欠实。本文详细考...
-
摘要:最近本刊陆续收到各地读者对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期望,择要整理如下:(一)开创学术自由的新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刊物要办"活",必须对意义重大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发表有争论的文章,更应当探讨与现实有关的重大问题。天津市罗宗强、北京市于德惠两位同志在信中都谈到,开展重大问题争鸣的必要性,并举例说明,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就人人关注的"物价问题",发表了"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的"几篇文章,"使人大开眼界,在比较中受到启发"."至今印象很深",而相比之下,1984年刊物登载的经济学文章"似乎平稳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