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振武(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学院政教系
摘要:刘长林同志在《论信息的哲学本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的哲学本质,读后使人颇受启发。然而,我觉得该文的基本观点值得商榷。文中,刘长林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信息是反映出来的事物属性',从这一前提出发,他认为申农的信息定义有局限性,是实得信息概念,'如果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存在着主体对几种可能性的选择问题,信息的获得必须减少主体的不确定性;那么,就会导致这样的结论,即信息的存在以与主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前提;
-
作者:季卫东(1);齐海滨(2)
作者单位:(1)日本京都大学;(2)北京大学法律系法理教研室
摘要:应用系统论方法进行法学研究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它的出现使法学方法论这一重要问题在新的背景下凸现出来。本文对系统论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及其局限作了介绍与分析,指出它面临若干技术性难题。作者认为,从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来看,系统论方法尚不足以成为支配性的全方位研究方法。作者还从法学认识论的特殊视角重新透视了法学方法论问题,指出法律"应当怎样"与"实际怎样"是法学认识论的发展线索,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应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我国法学理论应当注意区分法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
-
作者:郑杭生(1);李强(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一看法是以对社会运行区分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运行类型为基础的。作者在文中着重论述了区分社会运行类型的三个主要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
-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从后代古文不始于韩、柳而至韩、柳始成这一历史情况出发,对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和成因进行探讨,意在推翻一种传统的看法,另立一说。以前论古文运动的文字,往往只从中唐社会政治的一般状况去看运动的背景,认为古文运动主要是以古文反对骄文的一场文体革新,且认为韩愈的道不过是周秦两汉儒家的老生常谈,而对他的文有害无益。本文作者从大量历史材料中重新考察了这场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认为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儒道内涵的更新推动了古文自身的革新。韩愈、柳宗元正是从当时现实的需要出发,对儒道提出了许...
-
作者:丁学良(1)
作者单位:(1)美国哈佛大学
摘要:本文依据西方(主要为英文文献)研究韦伯的代表性成果,概述韦伯的世界文明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旨在为更详细的研究提供一个导引。文章第一部分简叙韦伯的基本方法论,第二部分着重于韦伯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要点,第三部分突出韦伯关于儒教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影响的探讨主线,最后是他对儒教、清教伦理观的对比。
-
作者:贾履让(1);房汉廷(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承认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是开放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前提》一文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和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不仅决定于价值,而且还决定于使用价值。在劳动力价格形成过程中,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在共同起作用。
-
作者:黄枝连(1)
作者单位:(1)香港浸会学院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社会情境结构"理论分析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1976年以来的社会情境,以便发现并掌握其变迁规律,从而为当前的全面改革探寻一种理想的结构形态。作者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是在宏观(总体社会状况)、中观(各种组织制度)和微观(日常生活)三个层次的社会情境结构中推展的;其中一个层次的变化会对其他层次产生重大影响。理想的社会情境结构形态应该是三个层次的变革互相配合、协调发展。中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宏观结构中的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等。这就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作者:张风波(1)
作者单位:(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认为,科学地预见交通运输需求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计划,是推动经济顺利发展所必需的。交通货运需求的变化,不仅与工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货运需求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本文来用数量分析方法,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数据资料,论证了交通经济发展的这一规律,并将这一规律用于中国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分析,从而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制定不同的交通发展计划提供了依据。
-
作者:王雷泉(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中国佛教天台宗止观学说的宗教和哲学意义作了探讨。作者指出:天台宗空假中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思维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在认识论上具有合理的因素;但其实质是离开社会实践,诉诸超越理性思维的神秘直觉,来解决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天台宗的观心实践把客观世界当作主体意识虚妄分别的产物,通过割断主体与外物、肉体的联系,反观意识本身,调整意识流向,主体就能在禅定状态中消融一切对立,实现无明向法性的转化;禅定所导致的意识状态变化,应该成为研究人类意识性质的一个课题。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
-
作者:张恩和(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即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加以考察,从一些关键点上去把握它的来龙去脉,描出它的发展轨迹。本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从其开始就表现了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内部结构变化的飞跃性: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不易割断的连续性。外来文化的引进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条件下相互之间的"化合"作用,就产生和发展为崭新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进而,本文从审美意识、艺术情趣、文化形态、语言和文学形式等方面具体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