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梅敦诗
摘要:曾钊新所著《道德心理论》是我国伦理学领域的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众所周知,加强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课题,也是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课题。但是,道德调节的自律性特征,又规定了道德建设必须建设在人的"心理基地"中。"‘道心惟微’,改造世界的活动,唯其改造人的活动更为精微。"若是不研究人对道德的心理承受力,不揭示道德产生的心理沃土,没有与心灵的沟通,道德教育就难以收效。
-
作者:王庆;小周
摘要:列宁是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第一位开拓者和奠基人。在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仅有中等水平、小农经济成分占优势的国家里,列宁是怎样开拓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是以往极少有人系统地研究过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詹一之的《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紧紧地把握住俄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民国家这一基本历史实际。
-
作者:赵国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南亚社会文化研究室
摘要:本文对中国原始社会中的生殖崇拜从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角度进行了考释。作者认为,半坡彩陶鱼纹系女阴的象征,鱼纹彩陶是祈求人口繁盛的鱼祭的祭器;时代稍晚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存中的彩陶蛙纹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同期文化遗存中陶器上的花卉等植物纹样则是女阴象征。中国古代崇祀"高禖"的礼俗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一个内容。郭沫若认为"玄鸟生商"中之"玄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作者进而认为,鸟在远古即是男根的象征,二足乌之三足即男性生殖器的抽象表现,由此可对太阳神话的起源有新的理解。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文化遗存中彩陶上的...
-
作者:罗荣渠(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在世界历史前进运动的广阔背景上,深入考察了现代化理论兴起与发展的历程,并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构想。作者首先对当前西方现代化理论诸流派作了评介,指出它们都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性研究,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与此相对应,作者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过社会的现代发展、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但没有形成关于非西方世界发展的系统理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探索。后来,斯大林模式"定于一尊",使这种理论趋于僵化...
-
作者:丁学良(1)
作者单位:(1)美国哈佛大学
摘要:五十年代以来,在对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发展的探讨中,陆续形成了几大理论范型,"现代化理论"是其中的主流派。作为对现代化问题系列性研究的一部分,本文的重点是考察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主要方法论工具的行动理论及其系统分析模型。第一部分追溯现代化理论的渊源,第二部分是对"传统—现代性"进行比较研究的纲要,第三部分讨论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分析法。
-
作者:李俊国(1)
作者单位:(1)湖北大学
摘要: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十年代的"京派"文学进行了考察。文章考察这一派文学当时形成的背景、原因,剖析了它的美学思想、人生态度、政治态度、文化心态等方面的特点和复杂性,论述了它的演变解体的原因,指出了研究这一历史"间隙"地带的文学群体的意义。
-
作者:许结(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
摘要:本文对扬雄矛盾的人生、丰富的著述和深邃的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扬雄对东汉文学思潮的变革有着诸多方面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由于作者系于两汉之际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去探索扬雄的特异性,故于论证扬雄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文学发展所起的重要转扭作用的同时,实则对两汉文学、文风,其中尤以对东汉文学、文风多所论列。
-
作者:刘伟(1);孙来祥(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厉以宁同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以后,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本刊这一期发表的两篇书评,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此书的评价。《一部在实践呼唤中诞生的力作》认为,厉以宁同志的探索是成功的。《社经》以宏观和微观的协调为主线,展开其全部理论分析,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博采各家之长,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以创新的态度对待经济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变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作者:刘继(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是实证主义同反实证主义这两大思潮旷日持久的交锋在当代的延续。本文评述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原则、科学主义主张和所谓肯定性的思考方式的批判,并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批判中所提出的诸如没有纯粹的客观事实、主体的旨趣是知识的构成要素、科学不是知识的唯一可能形式等重要观点。作者还指出,法兰克福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不乏切中要害的有力之处,但也有一些失之偏颇、武断的地方。
-
作者:金碚(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探索中的进展与困难》认为,厉以宁同志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社经》在全面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是有成效的,但并没有真正跨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鸿沟,在一些关键性理论问题上还难以自圆其说。《社经》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体系进行的全面变革,也有许多不科学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