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大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禁欲主义是宗教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本文采用比较宗教研究方法,广泛收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各主要教派有关宗教禁欲主义的各种表现,概述了宗教禁欲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在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宗教禁欲主义最初产生于原始人的宗教禁忌,进入文明社会后又被宗教的二重世界论和灵魂与内体的二元论所发展和强化。文艺复兴以后,宗教禁欲主义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抵制和批判,但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宗教禁欲主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效果总的来说是消极的;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于培养人的伦理意识...
-
作者:段秋关(1)
作者单位:(1)西北政法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观与近现代"法治"之间是否具有内在联系,是取决于法律一词中是否含有权利或正义的观念,还是决定于法律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被注入的具体内容,本文持后一种看法。作者认为,仅仅以西方古代与权利、正义相联系的法律观念和"法治"学说来评价中国古代与宗法等级、君主专制相联系的观念和学说,从而得出中目古代法及法观念一无是处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文章提出,中国古代多样的法律形式和独特的法律观必然对中国近现代法治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强调中国法律和法律观的近代化。现代化既不能彻底脱离传统,也无法完全纳入西方模式,因而...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英语系
摘要:本文概述了西方20世纪文学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主流嬗变的过程及它们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与交化。作者认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在西方文学发展中各自具有着不同的时限、内涵。受社会历史的、文化的制约,它们之间是有显著差异和实质不同的。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由于以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的中国作家的主动接受使现代主义在中国已发生形变,后现代主义也只是以文化因子的成分存在于当今中国的文学创作中。它们没有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
作者:马自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韦柳并称是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关系到韦应物、柳宗元诗歌的地位及其美学意义。本文认为韦柳诗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他们的创作倾向代表中唐诗交前期诗歌的发展趋向,在诗风转变过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诗风承袭了自陶渊明以来的清淡一派诗歌的总体风貌,且有了新的发展。其总体特征是"高雅清远",同中唐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相比较,可以看出韦柳有其独特的风格,足与元白、韩孟并立于中唐诗坛,而自成一派。韦柳诗风在中国审美发展史上也占重要地位,这种风格蕴含着中国诗画的一种审美理想,具有艺术尺度...
-
作者:陈望衡(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和美学是谐和、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伦理为核心,伦理学带有美学的色彩,而美学又通向伦理的境界。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伦理学侧重于将"天"义理化,中国美学侧重于将"天"情感化,其内在意蕴相通,都把宇宙人生看作流转不息的大生命。在善美关系上,儒家、道家都强调善美的统一。在情理关系上,中国美学的三大理论"诗言志"、"比兴"、"风骨"都强调情理的统一;中国伦理学虽有"天理""人欲"之辨,但基本倾向是据理纳情,与美学的据情纳理相一致。
-
作者:施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讲史学理论,只注意学习外国的东西,而忽略了学习中国史学传统的优秀遗产。为了促进新史学的发展,必须将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维新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探索与讨论。作者指出,我国传统史学中早出现了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那就是讲求"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的"实录"论。传统史学中的"经世致用"论,则是讲史学宗旨的根本问题。继承和发扬"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可以古为今用,免遭历史盲人之讥。史学家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才、学、识三长,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的基础上深化对史学的理解。正确地处理好史学传统与维新的...
-
作者:陈波(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意义理论是当代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共同的中心论题,而专名和通名的意义是意义理论首先必须加以探讨的。作者在批判地考察两种主要的专名和通名理论,即摹状词说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任何名称都有涵义和所指,有涵义无所指或有所指无涵义的名称是没有的;(2)一组或一簇而不是一个摹状词构成名称的涵义;(3)名称的所指是由其涵义决定的;(4)名称曲涵义是从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所构成的因果历史链条上获得的;(5)名称的涵义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而是在一系列社会交际活动中逐渐获得的。
-
作者:尹鸿(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对弗洛伊德主义在20年代给予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意义、特点、其后的发展和嬗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弗洛伊德关于性欲本能的理论,关于性欲与文明和变态心理的理论,关于梦和自由联想的理论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都曾对我国"五四"浪漫文学发生过影响,并且被纳入当时反对封建传统、主张个性解放的历史潮流当中。文章对这种影响积极面和消极面作了具体分析,并指出由于中国的历史条件,在20年代后期迅速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
作者:孔令平(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
摘要:建国以来,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所概括的人类社会进化模式通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乃至开创了我国史前史研究的新局面。1978年以来,我国史学界和民族学界展开了对摩尔根模式及其一些具体论断的讨论,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已发现,摩尔根模式在束缚着我国史前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场讨论大有益处,但在讨论中还存在一个如何实事求是地对待摩尔根模式的问题。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在西方,从1905年开始,对于摩尔根模式的讨论已进行了80多年,至今在那里也存在这个问题。
-
作者:叶小文(1)
作者单位:(1)共青团贵州省委
摘要:本文分析了变革社会中社会心理的转换、失调与调适问题。作者认为,社会心理直接敏锐和朦胧无序的品格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秩序起着显性和隐性的两重作用。而经济体制转换中的矛盾,使社会心理机制转换面临着一系列二难抉择。作者指出,研究经济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失范,应追溯到社会心理的失调。这种失调可以划分为由里及表的三级。作者主张,针对社会心理的三级失调,应该相应地进行由表及里的三级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