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宁
摘要:在中西方关系史上,马可·波罗是一位遐迩闻名的人物,他广泛游历过中国广大地区和邻近国家,并以客卿身份在元朝供职17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曾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这部书主要记述了中国元代初期重大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丧葬习俗等社会情况,还涉及中亚、西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该书流传甚广,在西方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那时欧洲人借以了解东方,特别是中国的重要著作。例如。
-
作者:王勇(1)
作者单位:(1)新华社香港分社当代国际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定罪活动可分为事实的筛选、相似犯罪构成群的限定、具体犯罪构成的选定和罪名的确定四个阶段。事实筛选是把一个犯罪行为中对定罪有意义的事实情节挑选出来,限定相似犯罪构成群是划定一个定罪范围,选定具体犯罪构成是确定行为究竟符合哪一具体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则是定罪过程的最后结果。文章对定罪活动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及需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最后,作者还对罪名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管敬绪
摘要:该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巴枯宁的一生。书中征用了大量史料,并以雄辩的论述,推翻或补正传统的史学观点,提出了新见解,得出了新结论。鉴于一些论者把巴枯宁同施蒂纳、蒲鲁东并称为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作者在绪论中强调指出:巴枯宁并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第一个理论代表。
-
作者:黄颇
摘要:陈望衡的《艺术创作之谜》是一本深入地并且在有些方面开拓性地探寻文艺创作奥秘的专著。全书共六章,前二章分别研究文艺的本质和文艺创作主体,后四章论述艺术创作动机、构思、传达和非逻辑思维。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的内容很多,创见不少。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评述: 第一,关于艺术本体的研究。谈艺术创作的规律自然不能不先谈艺术是什么。作者从哲学的高度,从不同层面为艺术提出三个定义:"人类自我意识的特殊形式","人类创造活动的最高形式",
-
作者:王永昌
摘要:探讨人类认识的发生、起源及其史前的发展,是哲学认识论研究最富于魅力的基本课题之一。然而,以前我国哲学界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虽有所改观,对原始思维、语言与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及认识发生学等方面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涉及了人类认识的起源问题,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多是翻译或评介外人研究材料,自己的研究成果则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因而总的说来,
-
作者:光茂
摘要:李维安、朱光华著《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探索》,是一部国内较早的系统探索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的理论专著,颇富新意。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进行历史分析,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主轴,揭示出对应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股份制经济的形态演变,指出财产所有权的分裂(投票权的易位)和法人所有制的崛起,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股份经济和资本主义股份经济同属现代股份经济形态,
-
作者:徐思彦
摘要:怀着浓厚的兴趣,读完朱成甲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这是作者倾注10年心血,献给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的一部力作。全书共15章,从清末改良运动写到辛亥革命、反袁斗争、五四运动,比较全面、客观、深入地反映了李大钊在这一历史阶段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直至信仰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艰苦曲折的思想发展过程。以往,人们较多研究五四运动以后的李大钊。
-
作者:郭墨兰
摘要:《两汉哲学新探》是一本哲学史断代研究的论文集,收有论文16篇,可分为四个部分:人物评传3篇,《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6篇,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4篇,《白虎通》研究3篇。本书是于首奎同志近30年来辛勤探索成果的结晶。两汉是中国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而两汉哲学则处在战国百家争鸣和宋明理学这两个高峰之间,承前启后,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
作者:刘秀生
摘要:原子内部世界的哲学解释是本世纪哲学上的一大难题。爱因斯坦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至今仍未定论。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近两年才真正有些起色,此前许多年只是作些非理性的批判、利用。近年来的研究也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关于一些事实的陈述还没有澄清;大部分工作都还停留于既有的解释模式,或是走科学哲学的老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