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培华(1)
作者单位:(1)河南省教育委员会
摘要:卢兴基先生的《论<金瓶梅>——16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正视了西门庆的富商身份,比之于硬把他当作"地主"、"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和"封建社会的基层柱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我有两个疑问:其一,西门庆可以称作新兴商人吗?其二,他的一生是否称得上悲剧?
-
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分化"课题组
摘要:本文就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作了客观的描述与分析,并就分化过程中的整合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不仅赋予国民经济以空前未有的活力,而且广泛地触及到社会、政治、文化与心理等各个方面,使中国社会在短短的十年中经历了急剧而深刻的变迁。与这种变迁相伴随,中国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分化。作者分别论述了现阶段的区域分化、组织分化与个人分化,指出在分化中如何保持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合,以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作者:顾培东(1)
作者单位:(1)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摘要:作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现实经济冲突不仅在主体和内容方面与从前有很大不同,而且还呈现出频率增高、烈度加大的趋势。分析现实经济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社会经济权益结构的变化、体制交替中社会约束手段乏力、社会主体的利益期望与现实条件的失衡以及经济主体不适应新型的经济生活。作者进一步指出,完善解决经济冲突的有关诉讼机制,必须充分保障社会主体诉权的实际行使,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益,并强化裁决或调解的实施效力。
-
作者:王凯
摘要:张锡勤同志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一书的学术价值突出表现在它的开拓性上。在中国历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阶段,是我们的"昨天"。昨天思想领域的斗争,同今天思想领域的斗争是息息相关的,中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因此,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在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曾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已出版了中国近代哲学史、政治思想史。
-
作者:周德海(1)
作者单位:(1)安徽省巢湖地委党校
摘要:李醒民同志在《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一文中(该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认为"敢于正视矛盾的两极,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恰恰是爱因斯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大特征"。
-
作者:凌继尧
摘要:本书编者把建设一个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它在美学原理体系的更新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美学新旧体系的转换作出了贡献。这本近50万字的著作,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新鲜而深刻的印象。第一,提出了一个包容性比较大的新的理论构架。自1981年王朝闻主编的我国第一本美学原理教材《美学概论》问世以来,我国先后出版过十几种美学原理的专著和教材。
-
作者:杨升南
摘要:我国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的几种文字之一,也是古老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河南省安阳殷墟所出的商代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迄今已有90个年头。而西周甲骨的发现,也已有30多年了。甲骨文自发现以后,很快就引起国内外学人的注意,甲骨学现在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90年来,甲骨学的著述如林。据初步统计,从事甲骨文的研究者有400多人,论著达5000多种。这么多的研究者,如此多的著述,加之众说纷纭,不仅对有志于学习甲骨文的年轻同志。
-
作者:晓亮
摘要:一、10年来经济科学研究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由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较好地贯彻了百家争鸣的发展学术的正确方针,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的推动,因而使经济科学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一些过时的或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观点被抛弃了,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观点提出来了,一些新的理论正在创立。
-
作者:王勇
摘要:《犯罪主体论》一书是赵秉志同志潜心研究四年多的成果。这部由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著作,曾经获得由全国最权威的刑法学家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首先,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对犯罪主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的专著。刑法是用来对付犯罪人的,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无一不是围绕犯罪人而展开,因此,对犯罪主体即犯罪人的研究,
-
作者:王慎之
摘要:刘思华同志的《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国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它不仅记录了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过程,而且使学科建设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因此没有事先确定研究对象,而只是对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探索。我觉得作者这种安排比较符合学科建设的实际。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