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梅村(1)
作者单位:(1)中国文物研究所
摘要:《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十二年(100年),"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内附。"这是欧洲与中国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但这些远方来客究竟来自什么国家历来有争议。本文认为,惊动东汉宫廷的实际上是一支冒充使者的商团。该商团总头目即古罗马地理学家马林的《地理学导论》提到的马其顿巨商梅斯。大约99年11月左右,梅斯委托代理人组成商团,由推罗城和马其顿至安息两条交通路线交叉点阿蛮或其东某个丝路沿线城镇出发,途经安息国都和椟城,安息东境亚里和木鹿,后进入贵霜境内,到大夏国都蓝氏城。由此沿喷赤河西行至葱岭最高点休密人居地,然后下山,...
-
作者:厉以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探讨了经济运行机制在协调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上的效应,认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下,靠"输血"不能形成贫困地区的内部积累机制,从而启动经济发展的轮子。唯有把转换经济机制作为重点,扩大资金投入,优化资金投入的方向和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创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前提。
-
作者:王永昌(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行的一些实践定义作了一番辨析,从中引出探讨实践本质的方法论原则问题——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人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的人的本质相统一。作者运用这些方法论原则对实践本质进行具体考察,提出了"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的见解,并从人的实践之创造性本质,人的主体性意识之特点、实践活动本身的特性和功能、人的实践的主体性之自为目的诸方面着重对实践的双向对象化本质作了较详细的论证。
-
作者:李炳海(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指出,屈原的流放地沅水流域属于东夷文化生态,那里的居民是东夷血统。《九歌》中不少诗篇如《礼魂》、《东君》、《东皇太一》、《山鬼》、《国殇》等都包含东夷文化基因。东夷族的祭祀、丧葬,以及灵魂归宿观念,都在《九歌》中有体现。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用东夷文化观照楚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也有所涉及,并对古代相关文化现象作了解释。
-
作者:杨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汉魏六朝小说与六艺、子、史之间的关系。认为:由于六艺、子、史之间素质互异,受其影响的汉魏六朝小说出现志怪、杂史和近子书三个各具特色的系统,而近子书系统最富有文人小说的意味。文章以《说苑》和《世说新语》为典型分析了近子书系统即"世说体"小说的演变过程和叙事特征,指出:由汉到六朝,近子书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由朝士转向名士,人的鉴赏意识和时空意识在觉醒,叙事者的身份角度在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
作者:涂纪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上世纪末,布伦塔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的论点对以后西方意向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世纪这一理论在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那里得到进一步深化。本文围绕意向性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意识与意向性、意向性与语言、意向性与意义,对欧洲大陆哲学家与英美分析哲学家在上述问题上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和评价。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冯友兰的新理学是近代中西哲学会通交融的历史产物,本文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第一,冯友兰引入了西方实证主义思潮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净化传统的形而上学,但他又上承程朱理学,从逻辑上建构了以理、气、道体、大全为基本范畴的新形而上学。第二,冯友兰力图融入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并接受其辩名(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的主张,但他又提出本然命题与实际命题之说,用辩名析理和所谓"负的方法"来沟通超验的理世界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第三,在伦理学方面,冯友兰赞同实证主义对道德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但他反对局限于此,认为哲学应与人生相联系,提...
-
作者:刘焕辉(1)
作者单位:(1)江西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言学历史进程的哲学反思,探索一条自然语言动态研究的路子。文章把自然语言作为同人工语言相对的概念提出来,认为根据对自然语言状态的不同研究,可以分为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两类。迄今为止的语言学史就是一部从动态到静态再到动态的语言研究发展史。近年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新学科的兴起,是语言研究转向动态,朝着接近自然语言本来面目方向发展的一种进步趋势。作者针对目前中国语言学研究状况,提出了"交际语言"的概念,论证了它的动态形式是可以被认识和研究的。同时阐述了交际语言学的语言动态观和交际汉...
-
作者:宋养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阐发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涵和总体功能,检讨了正在发育中的我国现行市场体系的缺陷,剖析了进一步培育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有关理论问题。文章认为,培育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关键,在于使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朗化、经济利益独立化、经济决策自主化,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时又要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合理地运用柔调、刚调和量调三种调控方式,把社会主义市场及其体系的运行,更好地置于国家的宏观控制之下。
-
作者:朱建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优生说和自然选择说这两种学术界最为流行的关于氏族内婚禁忌起源的学说都缺乏合理性。为了探究氏族内婚禁忌的起源,作者首先确立了生存适应原理作为大前提,又确立了原始人曾经乱婚及原始人存在性嫉妒两个小前提。在这些前提之下,作者分析了氏族产生之前原始人的生存环境及其谋生方式,特别着重阐述了第四次冰期降临后人类群体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变化。作者指出,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人类群体内必须高度团结,这就需要解决群内冲突的重要根源——争夺女人,而此时又不能求诸等级制,唯一的出路是确立群内性禁忌的规则,氏族内婚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