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时宪民(1)
作者单位:(1)深圳行政学院行政管理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大量文献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回顾了北京个体户十年的发展历程,并从经济行为模式、利益关系、归属意识、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对个体户身份的类别分化作了描述和分析。文章认为,作为原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体制外新产生的重要力量,个体户是城市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城市社会分化的第一个启动点,从这种意义上说,个体户扮演了前十年城市改革的主角,并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作者:卢嘉瑞(1)
作者单位:(1)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
摘要:本文认为,空间是蕴含丰富、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空间资源由空间物质资源、空间广度资源和空间布局资源构成,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特点。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再生产,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各国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
-
作者:刘明逵(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上海工人运动史》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上海工人运动的著作。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历史上是工人运动的中心,在全国工人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工人运动史》的问世,对于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上册论述了自1840年以来,上海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壮大,早期的自发斗争和自发斗争向自觉斗争的转变,和从"五四"运动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各个历史时期上海工人阶级的战斗历程。是一部颇有特色的创新的学术著作,其主要特点有如...
-
作者:王思隽(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摘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检验方法,实际上是一个以实践方法为核心和基础并有感性认知、理论框架和逻辑思维这三种主观形式的检验方法参与的检验方法系统。文章着重探讨了选样一个问题:既然实践检验方法系统包容了这三种主观形式的检验方法,那末这一检验方法系统是否具有可靠性?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依据自然科学事实,分别对以上三种主观形式的检验方法的可靠性根据作了具体的论证,最后指出,由主观形式的检验方法参与的实践检验方法系统的可靠性必然是绝对和相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辩证统一。
-
作者:陆学艺(1);张厚义(2);张其仔(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社会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农民的阶层分化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作者根据对13个村庄的调查,以职业类型、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作为分层标准,将农民划分为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职业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和无职业者等10个阶层,并指出,由于演化时间较短,目前农民的这些阶层还很不稳定,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为:家庭对个人阶层身份的变迁仍有重要影响;各阶层同农业劳动和土地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个人阶层身份具有多重性,阶层意识普遍较弱;不同地区农...
-
作者:张朝尊(1);文力(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股份制企业制度是它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可以和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在当代中国,有必要也有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章辨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与作用,还讨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
作者:方流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公司的自由设立、许可成立、准则成立为主线,从公共权力与民事权利分离、合并、再分离的过程中,揭示了以公司为载体的行政性垄断的兴起与没落。作者认为,在西方法人制度形成以前,公司就已有了事实上的存在,并成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缓冲地带;公司演变为法人的原动力,来自于行会借助国家权力建立行业垄断的尝试。因此,法人的初始形态是一种典型的"政企不分";从特许成立到准则成立作为古代公司到近代公司转变的标志,同时意味着,私法权利脱离公共权力、政府职能在私法领域受到极大限制,这样就构成了公司在近代社会的"政企分开"。在近代中...
-
作者:李淮春(1);鲁品越(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东南大学社会科学部
摘要:本文认为,旧唯物主义将物质仅仅理解为人的精神的观察对象,精神外在于物质过程,这是一种含有二元论残余的物质观,它具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以至导致不可知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理解为能动的物质关系,人作为客观物质过程的参与者从内部理解物质过程自身,而不只是停留于外部观察。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导致了物质世界的可理解性,揭示出自然界的客观辩证发展图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是对物质观的创造性的变革和建设。"实践的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一致,是同一哲学、同一"新世界观"的不同表述。
-
作者:唐钧(1)
作者单位:(1)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
摘要:本文描述了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兴起和发展的状况,探讨了其发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在走向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城市社区服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文章认为:以城市基层社区(主要是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为依托的城市社区服务将有新的更迅猛的发展,并将在我国城市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
作者:赵逵夫(1)
作者单位:(1)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离骚》研究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男女君臣之喻"说和"女性中心说"进行了辩驳。文章认为,《离骚》不存在抒情主人公形貌不统一的问题,即《离骚》不存在一个以夫妇或男女比喻君臣关系的比喻系统,其抒情主人公始终是一个伟岸的男性长者的形象;至于《离骚》后半部所谓"求女",并不是求合楚王或另求明君以至求使女婢妾,而是屈原寻求知音和理解的心情的写照。文章还结合有关历史文献,指出屈原被放汉北之后,楚国朝中并非没有头脑清醒、对楚国的现状与危机有所认识,与屈原有某些同调的人,这就为《离骚》所谓"求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