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连开(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
摘要:建国以后,就研究客体的单位划分,中国民族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66年,以对少数民族的族别研究为主;1978—1988年,在继续深入进行族别研究的同时,展开了地区性的民族研究和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最近几年,又出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的综合研究。费孝通教授在对中华民族全局结构几十年学术思考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了上述研究成果,于1988年秋在香港中文大学作Tanner讲演,发表了著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是一篇对中华民族结构全局进行宏观概括的力作。它俯仰古今,论据宏富,自成学术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
作者:郑海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企业组织学是一门刚刚从企业管理学中独立出来的新学科,其任务在于揭示企业组织的客观规律性。作者指出,企业组织是一个以企业全体人员为主体,由人和物所组成的有机体;企业组织学的研究范围是企业组织体自身,而不包括其外部活动。据此作者提出了由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三部分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并简要阐述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
作者:郭齐家(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摘要: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它源远流长,曾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的开合演进。近百年来,由于东两方文化的交融汇合,儒学不再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仍然深深地潜藏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它作为文化之"根"或"文化基因",对民族文化自创力的褒扬和创造,往往借"传统"之力作用于文化深层结构之中。因此,儒学的研究始终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受到广大学人的关注。毕诚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领域致力于儒学的探讨,撰成《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
-
作者:宋养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通过改革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是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关键。产权关系不理顺,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步入市场,也难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而产权关系的改革是多维性的,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依照全民财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进行理论的构思和技术的设计。为此,作者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构想了七种组织形式:分管制、一企两权制、法人产权制、股份制、企业产权转让制、兼并制、企业破产制;并且指出,这种新的产权组织,既坚持了公有制,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将使社会主义制...
-
作者:慕锡凡(1)
作者单位:(1)延安大学政教系
摘要:胡钧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的文章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为什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并使它最后巩固了自己,商品经济本身的发展是根本解释不了的。""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根源,应从生产过程的变化中去找,这就是劳动方式的根本改变,即把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运用协作劳动的大规模生产这个条件。"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这么五个起点:一是"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生产的历史前提。"二...
-
作者:姚玉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日本历史的研究不断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孙承著《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一书,独辟蹊径,从流通领域入手,考察了日本自幕末以来国内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由此探索了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全书共分7章。作者在第1章《绪论》中指出,关于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形成过程的研究,学术界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涉猎,在战前及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国内市场狭隘论"非常流行,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了"国内市场扩大论"的观点,影响逐渐扩大,但遗憾的是,一直缺乏总体的研...
-
作者:叶振华(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系
摘要:近年来,关乎心态研究的课题已逐渐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
-
作者:池田大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指出,在风云交幻的世界形势下,东亚地区正逐渐演变为21世纪世界的极其重要的区域。人们不仅关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越来越关注其文化因素。东亚地区的"共生性道德气质"是取调合而舍对立、取结合而舍分裂、取"大我"而舍"小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相互支撑,一道繁荣。这种气质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儒教,当然它决不限定于儒教的"三纲五常"。在佛教的精髓思想中也包含这种气质。当21世纪宣告黎明时,东亚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精神领域,定会为世人瞩目,成为导引人类历史的动力,被寄予极大的期待。
-
作者:王卫平
摘要:《子夜》研究,可谓新时期十年中茅盾研究的焦点。这不仅因为《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标志着其成熟的艺术风格和崇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因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其思想和艺术的丰富内涵及所昭示的创作道路曾一再成为研究者的话题。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观念、批评方法,研究视野的不断更新和拓展,《子夜》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前进。其成就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本文正是对这一过程的初步述评。
-
作者:安延明(1)
作者单位:(1)美国Amry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在解释学的历史演变中,施某尔马赫的解释学革命根本改变了解释学的问题方向,标志着二种普遍解释学理论的诞生。在对这一理论的发掘和阐述工作中,狄尔泰、伽达默尔等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文章对有关哲学家关心的"两种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不仅是两种解释方法,而且是统一的理解活动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开放的辩证运动;解释学的真正任务是理解"文本",而不是理解写作文本的人,因此"心理解释"只能被看作对文本统一理解过程的一个方面,它对"语法解释"并无先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