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炼成(1)
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苏星同志《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与谷书堂、柳欣两同志《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之间的争论,认为各有偏颇之处。苏文否认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参与价值决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谷、柳文提出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以及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文章最后还对有人主张“改造劳动价值论” 的错误观点,进行了评析和批驳。
-
作者:杨学成(1);曾启(1)
作者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新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客观必然性和紧迫性。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计划式、行政式的统一调整土地的办法,存在严重弊端。土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流转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在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土地产权,逐步推行规范化的地籍管理办法,并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制度。
-
作者:朱宏达(1);吴洁敏(2)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中文系;(2)杭州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和韵”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出的汉语声律原则,是刘勰对前人诗作声律的探索和总结,它为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作者认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是“和韵”说的精粹,“和”是形成语言节奏不可缺少的对立因素,“韵”是声音节奏中的相同因素;二者是一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是汉语声、韵、调对立统一的组合形式。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对以往关于“和韵”说的解释,如“双声叠韵说”、“四声八病说”、“平仄押韵说”等,进行了商榷。作者还运用语音实验图谱为其论点提供了佐证。
-
作者:高清海(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历史形态。文章考察了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人性根据,认为一部意识史可以说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历史。文章结合主体形态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当今弘扬主体性的时代内涵。作者还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培植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破除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是发展类主体的基本前提。
-
作者:陈安(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政治学院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就我国在对外经贸往来中适用国际惯例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在回顾与辨析关于国际惯例的诸般学说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关于这一问题的几个理论要点,并由此出发,以近年来土地开发与房地产经营中出现的混乱现象为例,指出不应将适用国际惯例凌驾于有法必依之上,而应将二者统一起来。文章的末尾,作者就如何理解与实现这种统一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王立(1)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从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流水文化的地理学根据及神话遗存、流水意象的多重哲学美学蕴涵、流水意象与华夏民族精神及文人性格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流水意象,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指出了流水意象的种种哲学美学蕴涵及其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深层联系,对其在中国古典文学情感表现中的意义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作者认为,流水意象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功能的审美价值系统,它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并同其他意象母题一道,生成和强化了占传统文学相当比重的创作构思、审美表现的民族化形...
-
作者:莫伟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启蒙运动的最大精神力量不在于抛弃了信仰,而在于确立了一种真正基于宗教之上的绝对不变的理性的信念。福柯继承了由尼采开创和海德格尔追寻的理性批判传统,关注并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消极影响。作者通过对福柯与康德、尼采、韦伯、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在理性批判问题上的共识与歧见的分析,肯定了福柯理性批判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明确拒绝“启蒙运动的敲诈”,即你要么接受合理性,要么陷于非理性的泥潭,这种非此即被的二元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思想和现实活动都包含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因素,它们各有其功能,其价值体现于...
-
作者:石磊(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产业结构转换有常规转换和非常规转换两种形态。中国由于选择了赶超型发展战略,其产业结构转换呈非常规形态。其特征是:资本积累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产业关联机制以重工业加速扩张为核心,技术进步与存量结构变动滞后于增量扩张。这种转换形态在非竞争性均衡体制下使存量矛盾日益沉积,产业体系既严重失衡,又缺乏调整弹性。同时,制造业的扩张与国民收入水平变动之间失去了必然联系,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弹性不足,从而一再引起投资需求的不断扩张和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呈存量增量循环状态。文章在分析了存...
-
作者:徐水生(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通过分析几位日本近代文化精英,如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涩泽荣一、夏目漱石、汤川秀树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吸收与改造,认为经过他们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对日本近人的哲学、经济、文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作者指出,探讨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作者:洪银兴(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本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评述了蒋学模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严谨的治学作风。文章着重分析评价了蒋学模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思想:1.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探索与创新;2.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存关系的阐发;3.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探索;4.对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5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探索;6.对计划和市场结合的调节机制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