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立新(1);尹艳(2)
作者单位:(1)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他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限制性物权,它与自物权相对应,二者共同构成了民法中完整的物权体系。他物权制度萌芽于奴隶社会,形成于罗马法时期,至近代而趋于完备,它基本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当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做法——利用他人财产组织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产的社会经济效益——提供了法律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他物权制度建设方面的缺位状况开始得到改变,但仍不理想。今天,借鉴古今中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重新构造包括用益物权(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等)和担保物权(抵押权、质...
-
作者:张明楷(1)
作者单位:(1)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
摘要:本文系统论证了行政刑法概念的产生、定义、法律性质、特点以及行政刑法规范和立法方式,并从法学理论上进一步辨析了行政刑法规范的立法依据以及其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作者最后提出应当在行政刑法规范中直接规定罪名与法定刑、变依附性规范为独立性规范的具体见解,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与刑法典、单行刑法的协调统一,使我国行政刑法规范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
-
作者:李培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采用大量材料和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并就“社会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是否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怎样认识中产阶级和小康大众”、“怎样看待社会公平”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强调指出,体制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改革、发展的稳定机制最终来自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与协调。因此,要把经常考察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关系的变化作为政策制定和调整的依据。
-
作者:陈秀山(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竞争制度与竞争政策目标模式的选择,既要受到规模经济效益、组合经济效益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等市场经济一般因素的制约,又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及所处发展阶段等特殊因素的要求。应建立国家监控调节下的垄断、垄断性竞争与自由竞争并存的竞争制度,实行市场结构政策与市场行为政策并重的竞争政策。文章强调,竞争制度与竞争政策既要与产业政策也要同社会发展过程协调。
-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歌行体裁的演变过程,对照新旧乐府的内容和形式,探讨了新乐府的缘起。认为在初唐至中唐大量创作歌行的过程中,由于“歌”类、“篇”类与“行”类的分工趋于明确,促使以“行’”、“词”、“怨”、“曲”及三字题为主的歌辞性作品,在取法汉魏古乐府的内容范畴、表现方式和题目承传性等传统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广义的新乐府,并从中产生了一批讽兴时事的狭义的新乐府诗。元、白本着诗六义的原则,用兴谕规刺须及于朝廷的标准对这一创作潮流加以批评和规范,又以一批“新题乐府”和“新乐府”组诗作为示范,融合了风诗、汉乐府、中唐前...
-
作者:万俊人(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当代美国伦理学界三足鼎立的新态势。本文着重对新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伦理学之争的两个焦点性问题——“正当”(权利)与“善”(价值)和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以及哈贝马斯“交谈伦理学”介入两派之争所具有的某种整合意义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当代美国伦理学的发展中心是社会实践伦理学,并就上述三派伦理学思潮所涉问题的新意作了阐发。由此得出的四点启示是:第一,对人类社会实际生活的关切永远是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动力;第二,对传统的承接和开新往往是新理论的生长点之一;第三,...
-
作者:刘诗白(1);赵国良(1);丁任重(1);罗珉(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从改革与发展的视角着眼,对四川省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试点企业已取得的初步成效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1)产权制度有所创新;(2)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转变;(3)建立了公司制的治理机构;(4)强化了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和经营者的内在动力;(5)企业活力有所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非试点企业。文章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试验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作者:郑惠(1);丁伟志(2);徐宗勉(3)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中国社会科学院;(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指出,《胡绳文集1979—1994》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胡绳同志近十五年来进行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的成果。《文集》中的政论文章,阐述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状与前途问题,这些是八十年代以来,作者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又由于作者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以来,对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重要问题的阐释,也构成了本文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大家,文集还收入了多篇作者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文章和讲话,都是在深厚的研究基础上有所为而发的作品,有益于推动...
-
作者:沈定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指出,十七世纪前后是中国和西欧进行大规模交往的时期,对中西历史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意大利人卫匡国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他通过一系列的撰述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推崇,进一步确定和发展了利玛窦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并在赢得天主教廷对这种策略的默许和赞同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他的《中国新图志》等著作是当时欧洲读者所可能见到的关于中国最新最全面的报导和评论,这使他成为欧洲汉学的早期奠基人之一。由于他确认...
-
作者:洪银兴(1);沈坤荣(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以翔实的统计资料,客观地审视了海峡两岸贸易往来的基本态势,分析了两岸间接贸易的波动与成因,以及两岸贸易与投资的互动关系,充分显示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实现了资源互补,促进了台湾的产业升级,从而对两岸经济快速增长与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展望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与两岸经贸政策。因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海峡两岸应该在合作互利的基础上,以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进入国际市场,以两岸的总体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是造福中华民族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