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毅夫(1);蔡昉(2);李周(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 ,除了立足于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以外 ,还有一种更为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 ,即比较优势战略 ,这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文章指出 ,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 ,并特别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 。
-
作者:李培林(1);张翼(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
摘要: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 :为什么国有工业企业在推行市场化体制改革和生产率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主要效益指标却在恶化 ,从而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境。文章认为 ,国有工业企业长期以来过高的社会成本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的材料 ,作者对国有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人员使用、福利保险费用等方面的社会成本进行了定量的测算 ,其结果比以往文献的估算要高得多。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指出 ,围绕着社会成本 ,国有工业企业形成了刚性的利益格局和福利功能扩大化的趋势 ,从而成为改革的巨大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建...
-
作者:朱德发(1);张光芒(1)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 ,五四文学文体意识的觉醒经历了语言符号革命、语言符号文学性规范和各种文体形式确立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 ,五四文学作家紧紧抓住了艺术思维方式这一中心命题。五四文学文体自觉与人的自觉取得圆满的共振性和同构性 ,五四文学文体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同时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彻底解放。
-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目前中国关于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研究有所欠缺 ,因此 ,作者试图重构关于法律与科技的法理学问题和相关讨论。文章提出 ,法律与科技的关系 ,若作为法理学问题 ,应当对其中的根本性问题做出哲学思考。文章分别考察了科学和技术对法律制度、原则的各种构成性影响。至于法律对科技的影响 ,文章认为就总体而言与法律在规制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上的影响没有根本区别 ,因此难以独立构成一个法理学问题。
-
作者:魏德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具有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整体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无情有性的自然观 ,众生平等、不杀生的生命观 ,追求净土的理想观。两千年来 ,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精神本质上 ,佛教的生态观是后现代的。仅凭佛教 ,不可能解决当代生态危机 。
-
作者:丁堡骏(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分别以图表模型和数学方程组模型分析扩大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 ,阐释要素投入生产价格化的转形问题。文章认为 ,在扩大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中 ,运用线性方程组和迭代方程完全能够证明 ,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在此基础上 ,文章进一步以扩大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为基本参照 ,对西方学者分析转形问题的数学方法和鲍特凯维兹研究传统进行了评析。文章认为 ,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指导下 ,在科学抽象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基础上 ,数学方法对经济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鲍特凯维...
-
作者:李曙华(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自然哲学的角度 ,探讨《老子》关于本体论、宇宙论和普遍规律的思想 ,试图说明它与科学的关系。本文认为老子的自然哲学曾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和重要的范导 ,但与西方近代科学所继承的古希腊构成论的自然哲学传统是互斥的 ,因而与西方经典科学的基础是互斥的。2 0世纪以来 ,西方科学已在批判继承经典科学全部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 ,从原子论和还原论走向生成论和整体论 ,从机械论走向有机论 ;2 0世纪下半叶新兴的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 ,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老子及道家思想有了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基于不同传统而互斥的...
-
作者:张培瑜(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摘要:商王武丁时期 ,依癸未夕—甲午夕—壬申夕—己未夕皿庚申—乙酉夕排序的宾组 5次纪日月食卜辞 ,是目前已知的殷商时期可据以天文定年的最确凿材料。参以历组卜辞“癸酉贞日月 (夕 )又食”的纪录 ,推定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 12 5 0年至前 1192年 ,而武王伐纣的年代应在公元前 10 5 0年至前 10 2 0年的范围之内。本文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之一 ,主要结论已于 1998年 12月 15日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会”上宣布 ,并摘要发表于《文物》 1999年第
-
作者:吴洁敏(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揭示了汉语语篇基调的调模矩阵及其声学参数 ,并借我国古代传统的“九宫”图示 ,对基调的调域和各种调模进行了系统而形象的描述。结论是 :把语篇的音高、音长作为两个坐标 ,各分为三个层级 ,从而形成了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 ,并能在九宫调模的不同位置上 ,显示出不同的二维声学特征。文中提出的“汉语九宫调模矩阵”即汉语基调模式的组合规则 。
-
作者:陶东风(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