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欣(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权力衍生论”。作者认为,在放权让利的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公共权力除了以再分配权力的形式发挥作用外,其中一部分还衍生成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并以与再分配权力不同的机制对阶层分化产生影响;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能力也在阶层分化中起着作用。因此,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共同构成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基于此论的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假设,得到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权力衍生论比“权力转移论...
-
作者:谢鸿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
作者:邓安庆(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伦理学首先从实践哲学得到规定,而他的“实践”作为个体内在合目的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是Dasein意义上的超越性本真实存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与“理论”对立的“实践”。当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时,他揭示出我们“常人”实存的本性就是城邦中的共存。但伦理的共存先于个体的实存,共存的伦理———公正———不是“德性”的一种,而是德性的整体,个体的德性只是附在这一“整体”上的“皮毛”。无论是个体的本真实存还是城邦的伦理共存,最终都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卓...
-
作者:余虹(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2
摘要:尼采坚持在“上帝死了”的境遇中重新思考一切,他首次将生命理解成唯一的存在,将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成艺术,进而将存在论变成艺术学。尼采的艺术学不是美学(感性学)而是生命学,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不是感性形而上学而是生命形而上学,尼采的审美主义不是感性主义而是生命主义。从根本上看,尼采艺术论仍在现代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构想内,它对现代性的批判仍未超出现代性的基本信念。不过,尼采艺术论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十分特殊,它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生命与超生命者的冲突与紧张,这使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主义(突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紧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