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初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就是寻求发展经济学相对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它是发展经济学由众说纷纭的“前科学”逐渐向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的过程。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现代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构造及其微观基础,接着以此为视角去反思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及其理论演进,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心态重新审视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地位的种种诘难。然后,较为具体地分析和评价了近年来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微观化的趋同态势。最后,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就构建一个有别于一般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在诠释学研究领域中,探索精神科学中“客观知识”的认知诠释学与追求“存在意义”的本体论诠释学一直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的实质乃是“真理”与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对立。文章通过对认知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之利弊得失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两者的互补性和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认为此乃诠释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
作者:聂丹(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言语进程是对话中话题结构的基本运作单位。问语是言语进程中提问者对回答者发出的重在求取信息、具有引发作用的话语。根据位置或者功能的不同,问语有首发问语与后续问语、原初问语与从属问语之分。问语与答语之间不仅有发话意向、语义取向、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毗邻关联,而且还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先前答语是制约问语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话题与交际意图等多种制约因素。醒示语、辅助语、核心语三个成分的话语构造类型,疑问语气、判断语气、发动语气、期待语气四种语气类型,以及间接、直接两类表达方式类型,为...
-
作者:丁放(1);袁行霈(2)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芜湖241000;(2)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唐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迷信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道教诗歌兴盛。在唐玄宗周围形成几个道教人物的中心,他们既能对玄宗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
作者:张翼(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将客观阶级和认同阶级都视为行动阶级生成的动力学变量,改进了单纯以“结构”论述阶级变化的研究。作者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当前省会城市的阶级阶层冲突意识。分析显示:(1)那些收入并不低但却在参照群体中将自己认同在最下层的人们,更易于生发不满;(2)那些真正位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生发物质性冲突的可能,但这种冲突并不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3)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是有条件的;(4)客观阶级并不必然形成阶级意识,因此也形成不了大规模的阶级对抗;(5)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不公正...
-
作者:赵留彦(1);王一鸣(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2)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北京10087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年份里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即货币流通速度在持续下降。本文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考察了中国不同部门的货币需求行为,验证了非农产业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远大于农业部门。这意味着改革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新增的货币量不仅要满足总体经济增长的需求,还要满足非农产业比重上升所引致的需求。因此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增长速度便会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不会全部体现为通货膨胀。这为认识中国的货币需求行为以及解释改革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提供...
-
作者:朱伦(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在西方学术界和社会公共用语中,“nation”(国族)及其派生概念“nationality”(民族)是政治科学的分析单位,而“ethnos”(族种)及其派生概念“ethnicgroup”(族群)则是族类学(ethnology)的专业术语,这两组四个概念各有具体含义和抽象定性,不可相互混淆或替换。我国社会媒体、学术界乃至官方机构对这些概念的应用常有错位,特别是以“ethnicgroup”取代“nationality”来界定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做法,既不符合我国民族结构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也有悖于我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而形成和持有的民族理论。
-
作者:陈佳贵(1);黄群慧(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这是“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所在。基于对国情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应用这个框架分析了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分析表明,中国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实现由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要求选择新的战略,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应重视战...
-
作者:龚延明(1);高明扬(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杭州310025
摘要:清代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文体,以“清真雅正”为衡量八股文章优劣的标准,此标准在《清代硃卷集成》保留的硃卷文章及批语中可见一斑。“理、法、辞”是八股文写作的几个必备要素,“气”依靠文章而呈显,硃卷批语基本都是围绕“理、法、辞、气”而作。“理、法、辞、气”这四方面是考官阅卷批语的具体操作层面,“清真雅正”是对“理、法、辞、气”的总体要求,考官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来衡量科考文章优劣及登第高下。这一标准与当时提倡的文风有关,它从明代的“醇正典雅”演进而来,因八股文的功令要求而定。此标准在清初就...
-
作者:丰子义(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与一些西方学者只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及其根源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进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