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欧阳康
摘要:哲学是一门以问题为焦点和以问题探讨来带动的学问。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是以承认当前哲学有共同问题为前提的,并希望发现当前的哲学问题与过去的哲学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哲学探讨的时代性焦点,规划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种问题性追问包含着对于哲学研究的一种合法性诉求与前提性追问,要求反思我们的哲学观念,提升哲学研究的主体性自觉。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通过语境化的阅读,本文从海瑞的论述中抽象出有关司法的两个定理:公平定理和差别定理。文章在理论层面和社会历史层面逐一论证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力求展示其隐含的,基于主观边际效用的,强有力的经济学逻辑。论文还将其中可能最有争议的差别定理进一步一般化,逐步延伸到刑事司法——支持疑罪从无(轻)原则,和民事法律的领域——提出有关“人格物”的概念,力求充分展示其具有的理论力量。
-
作者:余蔚(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摘要:两宋疆域可依不同地域的特殊行政制度、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项条件分为数个“综合政治区”。但其分划方式与区际关系在两宋则大有区别,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地理格局。构成北宋疆域的各个“综合政治区”,主要是以分工的方式形成“圈层式”结构。各区之间互相依赖,利于中央集权,却难以各自为战,故屡衅于外力。而南宋的“综合政治区”则各有独立生存的条件,是在不同区位行使相近职能的政治区,从而形成“分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提高了应付对外战争的能力,但凝聚力较弱,中央集权程度远逊于北宋。
-
作者:蒋寅(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清初诗学在清算明代诗学的流弊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批判明代诗学中确立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一过程,涉及伦理秩序的重建、风格典范的确立、创作理念的更新以及知识谱系的调整等多重问题,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建构始终是诗学关注的焦点。明清之交大量的诗学文献表明,清初诗学是沿着这一理路展开的:重倡“诗教”以奠定诗学的伦理基础,重构诗歌传统以拓展诗史视野,标举“真诗”以明确创作理念,原本学问以安顿诗学的知识基础。清初诗学形成的诗教中心观念、对传统的开放态度、崇尚“真诗”和以学问为本的创作理念,后来成为贯穿清代诗歌创作...
-
作者:贺仲明(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众化”讨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精神和文体自觉,是五四文学自我更新和发展的体现。“大众化”讨论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民族化觉醒,也为新文学与大众之间实现良好的接受关系做出了探索。在现实政治环境的要求下,讨论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功用色彩,这对新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是一种良好的促进,但也对讨论的客观性和深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大众化”讨论对当前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民族性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作家与...
-
作者:鞠实儿
摘要:根据苏格拉底解释词义和澄清概念的方法,我们应该以充要条件表达的定义来回答诸如“逻辑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以下将要表明:对于逻辑学概念的成员而言,不存在共有的特性使得上述定义成为可能;相反,它们之间只具有部分重迭与交错的相似性;简言之,逻辑学概念是一个家族类似。
-
作者:徐康宁(1);王剑(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国际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国际分工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新型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但两者的影响力发生了交替变化。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这一新的分工模式中,地理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要素禀赋对分工格局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局限于区域内部的分工体系中。这种趋势引导国际分工在空间上朝着更加区域化的方向演进。
-
作者:周飞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分税制并没有有效地均衡地区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区域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分税制带来的集权效应引起地方政府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在这种形势之下,地方政府开始积极从预算外、尤其是从土地征收中为自己聚集财力,“城市化”开始成为地方政府的新增长点。由此,分税制集权化的改革带来了一个意外后果,即形成了一种“二元财政”结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