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建平(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当货币这种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愈来愈不可少的对象物时,就会形成相应的货币观念,并成为影响人生存、发展的观念和情感的重要因素。既然货币和货币观念成为影响人的情感的重要因素,那么这种影响也会波及作为情感的语言艺术表现的文学领域,即货币观念的变化也当引起文学表现形态的变化。然而,货币观念与文学表现形态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却是至今尚未明了的问题。本文从货币观念入手,探讨不同货币观念的生成及其对人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文学表现的影响,意在说明货币观念与文学表现间的联系。在这一探讨过程...
-
作者:刘志云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法学者和国际关系学者具有大致相同的视野。在传统研究上,他们共同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而晚近又同时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因此,围绕着两个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学科互动,既是双方学者对对方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必然反应,也是各自保持自身领域研究的动态发展之需要。从效果看,至少两个学科都能从概念、通识、方法、素材以及研究成果的互动中获益匪浅。
-
作者:古祖雪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2001年11月9日至14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第4次部长级会议通过的《部长宣言》(又称为《多哈部长宣言》)第17—19段列举的三个问题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1)TRIPS与公共健康的关系;(2)地理标志的保护;(3)TRIPS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CBD)、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保护的关系。由此,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知识产权法学界将这个变革时期...
-
作者:李平(1);崔喜君(2);刘建(2)
作者单位:(1)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山东理工大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国际竞争优势的升级、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及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容乐观。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的研发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并运用中国1985—2004年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内自主研发的投入,但国外研发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度也不容忽视;三大国际技术扩散路径溢出的国外研发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每条路径溢出的国外研发对不同层次自主创新的贡...
-
作者:朱晓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混乱”一直困扰着费孝通先生式的知识分子。这种困扰是因为舶来的“实证科学”教条与“在地”的信念和知识之间无法“视野融合”引起的。为解决这一困扰,可以当代的整体论哲学观察和解释中国社会的规范秩序或者“法”。以这一新整体观为原则,不但可以解释和理解当代中国“法”的实践意义或“真”,而且可以为当代法律建构带来知识论注视的“转向”,即从纠缠于实证法学与自然法学、现代司法论与本土资源论等的虚假对立中脱出,转向注视法律与价值的整体性和实践性的关联。在具体的方法论策略上,可以用整体论界说法律人...
-
作者:刘思达(1)
作者单位:(1)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主与法制》“法律顾问”栏目1979—2003年的2077个案例的分析,追溯当代中国的日常法律工作在法律改革25年间的意涵变迁。通过对该“法律顾问”栏目的分析,指出在这一宏大变革的25年里,中国的法律人在其日常工作中逐渐引用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并采取越来越技术化的语言回应来自公众的问题,但这同时也增加了民众充分理解和运用法律人咨询意见的难度。这一法律系统与日常社会生活之间的沟通困境是中国法律改革出现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信息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方式,现代信息高技术作为“信息方式”的第三种历史形态,通过特殊的语言构型和交往行动,改变了个体与实体、个体善与社会善同一的伦理逻辑和伦理方式;改变了伦理、伦理世界的存在性状及其建构和发展规律;改变了人们对伦理、伦理世界的文化态度和伦理感。一句话,改变了伦理世界。作为一种道德哲学研究,“信息方式—伦理世界”的诠释构架提供了一幅关于电子“信息方式”下“伦理世界”现象学复原的“概念性图式”,通过对科技发展的伦理规律的探讨,为信息高技术与伦理世界的合理互动提供哲学基础和价值指引。
-
作者:张毅(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要:“赛先生”是“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的尊称,以图输入学理,再造文明。近百年来,从接受科学知识到张扬科学精神,从推崇科学方法到信奉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实用理性渗入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经受科学思想洗礼的中国文学研究,在建构文学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时,注重考察文学进化的历史,讲究实证方法的运用,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文艺论分析文学现象,使传统的辞章之学具备了现代学术品格。对于中国文学史这一传统学科,科学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当20世纪80年代过后,科学主义的“方法论热”归于沉寂,人文气息浓郁的人...
-
作者:朱锋
摘要:近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从国家间的外交联系变成国际法内容开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缔结以来,法律主义——以规定和适用法律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国际实践、约束国家行为的思想和做法——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国际关系的实践和研究中,法律主义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主流。
-
作者:林岗(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诸多学者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