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劳东燕(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风险社会中,刑法变成管理不安全性的风险控制工具,公共政策由此成为刑法体系构造的外在参数。凭借诸多制度技术,公共政策对刑法规范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刑法解释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不仅促成目的论解释大行其道,还对构成要件解释具有指导作用。政策导向的刑法蕴含着摧毁自由的巨大危险。有必要借助刑事责任基本原则对风险刑法进行规范与制约,合理处理原则与例外的关系。
-
作者:蔡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用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扩展和修正了刘易斯模型,并以之作为分析框架,描述了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发展路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效应,如何通过人口红利的利用、比较优势的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还通过观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最新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点做出预测,分析了在这一转折点到来之际,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将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
作者:肖峰(1)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信息主义是顺应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进而对一般意义上的信息问题的关注而兴起的一种重要思潮,是对流行于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某些具有相似倾向的观点和学说的概括,是以信息为基点来阐释社会、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思想或学术倾向。主要包括技术—社会观层面的信息主义、世界观层面的信息主义和人本学信息主义,它们相互关联,从整体性构成一种信息主义的视界,即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从而回应了信息革命的深刻社会影响,反映了哲学的信息论转向及其与当代哲学的人本趋向的汇流。对信息主义的归纳和研究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时代特征的把...
-
作者:张胜军
摘要:超越城邦、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将法治扩大到全体人类的思考古已有之。在21世纪,全球化的扩张在不断打破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界限,探讨国际社会法治的目标、特点和现实路径已成为全球化时代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国际社会的自身变化来探讨当代国际社会确立法治的现实基础。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提出和探索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从“问题中的哲学”升华出“哲学中的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关系,既是重大的“哲学中的问题”,又是对我们时代的“问题中的哲学”的升华。探索“哲学中的问题”所蕴含的“问题中的哲学”应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
作者:张富祥(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摘要:昭穆制起源于上古贵族依母系分宗传统,其核心是一夫多妻制下三代之间的本生关系,原则上系于祖母而不系于祖父,但实际三代亲属关系仍系联于父系宗法。其主导机制是夫妻同昭穆,古文献所见祖孙同昭穆、父子异昭穆、兄弟同昭穆等特征都由夫妻同昭穆连带而来。体现于宗庙制度,即昭者恒为昭,穆者恒为穆;当太祖位次变动时,则昭列与穆列各自递补。昭穆制的宗法基础是贵族诸妻及其诸子均不分嫡庶,否则昭穆制即发生动摇。后世衍传的昭穆制发生质变,已非原初意义上的昭穆制所能规范。
-
作者:方兴起(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化,用个体行为直接去解释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最值得肯定的方面,在于它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将市场经济视为实物交换经济的货币面纱观,探讨了微观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宏观环境。而当今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化,则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倒退到斯密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论”和个量总和与宏观总量“相等论”,从而用微观经济学取代了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导致宏微观经济分裂的情况下,企业作为...
-
作者:王逸舟;朱锋;刘志云;张胜军;古祖雪
摘要: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学科,在近半个世纪里不相往来,现在正重新关注对方。为落实“和谐世界”这一新的外交战略理念,为应对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国际问题,两个学科的合作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科合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者...
-
作者:朱旭峰(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
作者:王赢(1);侯猛(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