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慎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全面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置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中心地位和全过程,作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执政...
-
作者:班班多杰(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摘要:多民族国家中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青海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带,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指各民族对于自己族属及其重要文化特征稳定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的则是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它包括不同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在同一社会空间和平共处;各族人民具有多重的认同;有理性解决矛盾的机制等。文章还就青海形成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条件和青海经验的意义...
-
作者:詹石窗(1);杨燕(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哲学系
摘要: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关注《周易》先天学,而且在该领域颇有建树。他的《周易》先天学充满了寻根意识,在对先天图的渊源追溯中,他不仅看到了陈抟、邵雍在传承先天图过程中的作用,而且由邵、陈再往前追溯到了《参同契》。他所阐发的先天学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先天图,而是将表现自然意蕴的相关图式都加以整合,诸如河图、太极图等等都被纳入其先天学的文化体系。朱熹排除门户之见,将象数学家的易图形式融入自己的易学体系之中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周易》先天学内容,而且推动了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促进了儒道思想的深层次融合。
-
作者:武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中日两国的邦交正常化并不等同于关系的正常化。关系的正常与否不但决定着邦交的质量,而且影响着邦交的走向。中日复交35年来,两国关系始终处于动荡不稳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自明治以来确定并实施其大国战略的历史过程中,其对华关系的本质立场始终都不能说是友好的。二战前是武力侵华,二战结束后,则把中国看作是冷战对手,冷战结束后,又把中国看作是安全威胁。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发展目标、国家利益、政治制度以及价值观取向均不相同的大国、邻国,要构建长期稳定的关系,基础应该是战略平衡。所谓战略平衡,...
-
作者:陈先达(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
作者:王南湜(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作者:聂锦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
作者:罗志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
作者:强世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香港回归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三次解释中所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本解释、结构解释和立法原意解释等。文章强调"人大释法"在娴熟地采用这些法律解释方法时对法理学说的运用。文章指出,在居港权案中,特区终审法院与人大释法在法律解释方法上的分歧主要在于确定体现立法原意的权威本文的过程中,究竟是采取程序主义的形式审查,还是实质主义的意图推定,这不仅是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而且是法理学说和政治立场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文章批评了立法者不适宜解释法律的流行偏见,呼吁将基本法纳入到国家宪政体制中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