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古风(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州225002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存在着一种强调"文采美"和"视觉美"的审美批评。它是通过大量运用"以锦喻文"审美批评范式而呈现的,是一种本于中国原初审美观念、触及文学审美本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批评。本文主要对"以锦喻文"现象的历史演变、"以锦喻文"现象的学理基础、"以锦喻文"的文学审美批评意义以及"以锦喻文"审美批评范式的现代传承等问题进行论述。"以锦喻文"是一种文学批评现象,又是一种文学审美批评,还是一种文学审美批评的范式。"以锦喻文"范式最初建立在"比喻"的生成机制之上,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批评的现象和范式,代表了人...
-
作者:李金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2003)》(SEEA),对构建各国的环境核算理论体系和指导各国的环境核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SEEA的构架,可以设计出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的范式。CSEEA的理论基础是环境学、经济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环境资源的存流量、资源消耗、自然灾害、环境成本、环境保护投入以及环境资产重估价等是CSEEA的重要核算内容;账户、核算表、指标体系是CSEEA的主要核算工具。
-
作者:韩震;俞吾金;郭齐勇;陈乔见;李建华
摘要: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治哲学中重要的实质性问题。公平正义作为国家繁荣兴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长远的基础性课题,对正处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任务,积极探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和政治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于2008年5月,在岳阳共同召开“...
-
摘要:一、公共政策程序正义为何种程序正义 如果我们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国家(政府)与公民就某一公共问题通过一定的程序共同作出决策选择,并通过国家行为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是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终止的过程中,依照宪法与行政法规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与步骤作出政策选择的行动;如果说程序正义就是最好地实现正义结果的方法,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就是通过理性权衡,寻找并选择最有效地实现正义要求的公共政策的方法。
-
作者:郭齐勇(1);陈乔见(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一、公私概念的分梳关于先秦儒家的公私观,有人认为儒家提倡“大公无私”,一味“以公灭私”;有人又断定孔孟儒家支持“贪赃枉法”,是“典型的腐败”;有人认为儒家泯灭了“私”;有人又认为儒家不要“公”;有人认为儒家“私德”有余而“公德”不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缺乏公德;有人则持相反看法,认为儒家文化是建设社会公德的重要资源。鉴于上述看法的分歧及有些流行观点的似是而非,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孔孟儒家的公私概念、公私观及其蕴涵的公共事务伦理做重新考察和细致分梳。
-
作者:俞吾金
摘要:众所周知,形成于古代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公平”(fairness)、“正义”(justice)概念,暗含着对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的认可。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出并讨论了“正义”问题,但他同时又把国家的统治者和臣民按照社会分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马克思为此而批评道:“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与古代观念不同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公平”、“正义”这两个概念被置于普遍人权、独立人格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同时也...
-
作者:杨春时(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361005
摘要: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历史任务的延续,新时期以前近30年的中国文学思潮是带有革命古典主义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新时期文学思潮是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而后新时期则产生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元化的文学思潮,这些文学思潮具有反思现代性的特质。由于中国现代性的未完成性以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反思现代性文学思潮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而是具有含混性、幼弱性等方面的特征。
-
作者:张茂元(1);邱泽奇(2)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广州510631;(2)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1860—1936年的近80年间,长江三角洲在技术、资本、管理等经济条件均有极大优势的条件下,其机器缫丝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通过对机器缫丝业发展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长三角机器缫丝工厂没有建立在蚕茧原料供应地,蚕农为了保持自己从家庭缫丝中获得的利益而不愿意出售蚕茧,从而导致长三角地区机器缫丝业因缺乏原料而发展迟滞。珠三角在引进机器缫丝技术之初则通过对技术的退步性改良使丝厂落户乡村,将蚕农直接卷入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的红利分配中。由此,技术应用活动成败的关键不在于社会结构或文化是否构成阻碍,甚至不在于技术...
-
作者:纪宗安(1);崔丕(2)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副校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广州510632;(2)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广州510632
摘要:日本政府和国策会社对南洋华侨的调查,是日本军国主义"南进"政策发展的产物。"南洋华侨调查"的主要事项及其政策建议表明,这一长期而庞大的调查活动是以解决日本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所面临的深刻矛盾为中心而展开的。"南洋华侨调查"不仅为日本政府制定对南洋华侨政策、对华政策、对东南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本参考资料,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政府的重要决策。
-
作者:朱佳木(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100009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社会及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历史。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或目标模式的角度来观察,国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其主线至少有三条。研究国史,需要明确现代史与当代史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它与中共党史的关系。认清什么是国史的主流,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特别是那段历史中发生的失误和错误。国史研究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这并不必然削弱它的学术性、科学性。国史研究除了具有史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功能外,还有"护国"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