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明楷(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争论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无价值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强调犯罪的规范违反性,与保护法益的刑法目的相冲突;突出刑法的行为规制机能,偏离了罪刑法定主义的实质;普遍承认主观的违法要素,导致认定犯罪的整体性,既混淆了违法性与有责性,也不利于区分未遂犯与不能犯,且不利于贯彻共犯从属性说;注重主观的正当化要素,不仅未能限制刑罚适用,反而扩大了处罚范围;采取规则功利主义,导致对国民行为的过度干预,也不利于保护法益。结果无价值论在防止过度干预、采取自由主义原则的同时,将违反刑法目的的事态作为禁止的对象,不...
-
作者:朱玲(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摘要:借助历史文献,回顾新中国工业化中的三次超时劳动和伤亡事故高峰,可以发现目前的劳动保护机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农村迁移工人的劳动保护尤其不足。针对这一群体的抽样调查和案例调查表明:第一,超时劳动与不良工作环境,显著地影响迁移工人的健康状况。第二,小时工资较低、汇款回乡较多、未签订劳动合同者,以及没有参加工会的男性技术工人,超时劳动的可能性更大。第三,超时劳动还与如下因素直接相关:政府和企业权力缺少约束,劳动力市场分割使迁移工人遭受排斥和歧视,在工资和劳动保护方面缺乏谈判权利。因此,改善迁移工人状况的关键,在于...
-
作者:陶德麟(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有两个基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的三种论点,即中国人学到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不可能读懂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国化会使马克思主义变形走样,在学理上和事实上都不能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就决定了它是一个标志实践目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概念,同时也就逻辑地蕴含了它的检验方式和检验标准。与版本学、校勘学、考据学、训诂学一类的问题不同,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得失不能用汉儒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