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邹诗鹏(1,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上海200433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只是在启蒙运动有关自然状态说的意义上把握社会,因而对社会的理解并未真正进入现代性视域。通过从现代性社会中分离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及其制度结构,马克思发现并批判了现代性社会;通过对片面的自然主义与片面的人道主义的双重超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通过"社会化的人或人类社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马克思实现了对现代性社会的重构。马克思对现代性社会的发现、批判与重构,贯穿着政治批判以及作为政治批判具体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构成了与经典社会理论、西方现代社会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
-
作者:南帆(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州350001
摘要:文学类型一直是文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与理论支点,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和判断。有人过于信奉文学类型的固定性,并给予保守和僵化的理解;有人则认为应该打破文学类型的疆域,以自由的方式发展它。本文在界定何谓文学类型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两种倾向:文学类型的巩固和瓦解。作者对于文学类型本体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强调文学类型的形成、权威性以及巩固和瓦解均须追溯具体的历史文化原因,在历史文化之中发现真正的依据。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学类型,重要的是进入某一时期的文学史,考察每一种文学类型的沉浮,从而在历史提供的关系网络...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
作者:李世刚(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1
-
作者:王峰明(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北京100084
摘要:把握"市场价值"范畴的多样性规定及其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思想的关键,也是我们破解马克思经济学的假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从马克思运用的各种前提性假设的变化来看,这实际上是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哲学方法论内在的组成部分,既包含了初始的"加"假设,同时也包含着后来的"去"假设。这一哲学方法为解决本质与现象中存在的一般与个别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从《资本论》辩证逻辑理性思维的行程来看,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升华,把整体混沌的表象作为精神上理解的具体再现出来。马克思经济...
-
作者:汪晖(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晚清以降的各个变革阶段之间并不能用线性的现代化史观简单地加以解释。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共和危机的影响,"五四"文化运动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如何评价共和的制度与价值,如何看待19世纪末期以降被视为楷模的西方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等问题,构成了"五四文化转向"的基本问题。"五四"文化运动的根本特征,是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和变奏。政治与历史之间的断裂——新的政治不是历史的自然延伸,产生于一种新的意识、思想、文化和历史理解。在这种断裂中,"文化"承担着双重任务,即一方面在社会的基础上创造和培育新的...
-
作者:刘风景(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制定法中,例示规定包括以"其他"与"等"为标识的两类法条形式。"其他"的常见样式是:两个以上典型事例+和(与、以及、及、或者、或)+其他+上位概念;"等"的常见样式是:两个以上典型事例+等+上位概念。从类型的角度看,例示规定的特征是:抽象程度上的具体与概括的统一,事项归属上的明确与模糊的统一,调整范围上的封闭与开放的统一,时间延续上的稳定与变动的统一。例示规定的创制,应功能定位准确、立法技术运用得当。例示规定的实施性立法,也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
作者:孙圣民(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济南250100
摘要:历史计量学是一门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交叉学科。它在5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历史计量学的萌芽及在历史科学中的发展,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的历史计量学,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历史计量学。历史计量学的基本特征是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其主要特征是可以促进经济理论和经济史料的互动发展。这些特征在历史计量学发展的三个方面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过去50年中,历史计量学的研究范式经历了冲突和裂变,实现了从史学范式为主向经济学范式为主的转变,并孕育了经济学研究...
-
作者:赵力涛(1)
作者单位:(1)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摘要: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是世界教育领域分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研究当时都强调"低重心"、多渠道的教育经费体制的内在合理性,强调分权化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可是从2001年开始,中国调整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这一改革不再是分权化改革的延续和完善,而是重新确立政府责任的一种尝试。它既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快速增长,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这为世界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主流研究的一系列命题和假设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
作者:黄曼君(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摘要:进入和转换古代文学资源是文学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大致有四种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以"精华糟粕"说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化文学传统观范式;在西方阐释学等思潮激活下,产生了以"新文学源流"说为代表的精神启蒙型文学传统观范式;以科学释古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特征的"释古立美"类文学传统观范式,则是着重从传统内部进行解释和转化、更新和创造;此外还有一种以日常生活叙事为特征的民间常态化文学传统观范式,显示出古今文学贯通的文化整体性。在多种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