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嘉良(1,2)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华321004;(2)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崛起了一个相当独特的作家群,这就是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它是由鲁迅领衔,且阵容整齐、声势浩大,一度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新潮,在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地域文学视角审视,这个群体的生成,应是此地浓厚的启蒙文化传统的现代延续,也联系着"面海的中国"的"小传统"的诸多因素。另外,这个群体之所以能高扬五四新文学的创造性,包括大力推动新文学文体的变革与创新等,也都与地域文化精神的驱动是分不开的。
-
作者:罗长远(1);张军(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以正相关性同时变化,均加剧了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基于产业数据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进行分解,可以发现:相对于1993年,1996年劳动收入占比上升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造成的;相对于1996年,2003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主要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关;2004年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一年劳动收入占比剧烈下降主要源于统计口径变化,造成第二、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大幅减少。劳动收入占比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差异在逐渐缩小,...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6
摘要:基于全国性调研信息,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精神总体上表现为四边形结构和二元体征,标示其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激荡,已经进入重大转换的关键期;伦理世界、道德世界、伦理道德素质及其影响力结构中的突出矛盾,是以个体主义为基础的"理性"对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为本性的"精神"的僭越。伦理道德精神链的断裂,伦理精神形态的改变,道德同一性力量的危机,是伦理道德发展的三大"中国问题"。应对"中国问题"的核心战略是"精神战略",它具体展开为"精神回归"战略、"精神家园—精神生态"战略、"精神同一性"战略。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摘要:以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变革世界与变革自己的过程为历史之源,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具体展开为世界图景、价值意境以及精神之境。世界图景展示的是人所理解的存在,从把握世界的方式看,世界图景所显现的意义首先涉及"是什么"的追问。与"是什么"相联系的是"意味着什么",后者进一步将意义世界引向价值之域。在认知过程中,世界首先呈现为可理解的图景;通过评价,世界进一步展示了对于人的价值意义。由世界之在反观人自身的存在,对象意义的追问便进一步导向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关切,与之相联系的,则是不同形式的精神之境。在人性境界的形式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