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伟光(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摘要: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间断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思想保证、物质基础,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外部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创造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
作者:李新良(1);袁毓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文本蕴涵的理论研究和型式库建设,具有语言信息处理上的应用价值。综合逻辑学上的蕴涵理论、语义学上的衍推理论以及近年来在自然语言处理学界兴起的文本蕴涵理论,并参考配价语法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汉语常用动词间的蕴涵关系及其类型和规则集合。根据已发现的动词蕴涵规律,运用[±时间性包含]、[±转精]、[±致使]、[±相同语素]、[±相同主体]等语法和语义特征,将汉语动词的蕴涵关系逐级划分次类,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多种检索功能的汉语动词蕴涵型式库,为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任务提供有益的词汇本体...
-
作者:秦亚青(1)
作者单位:(1)外交学院
摘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国际行为体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从原来讨论行动的实在性原因转向探究行动的知识性原因,主要表现是实践理论的兴起。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一直试图发现国家行动的实在性因变量,比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将国际体系结构、国际制度、国际规范作为国家行动的重要原因。实践理论转而探索知识对行动的作用,将知识分为表象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两类,前者导向理性行动,后者导向自发行动。由于行动在大部分时候和大部分情境中受到背景性知识引导,背景性知识才是行动的...
-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国家不仅是个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指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如何将高度离散的农耕村落勾连、整合并构成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政府的组织和机构,以进行稳定的政治治理,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共同面临的课题。作为两项重要的文化制度,"书同文"和"官话",对于军事政治统一即"武功"之后的"文治"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和打造一代代在思想、情感和想象都属于这个国家和文明,而不是仅属于各自出生、居住、生活的农耕社区的政治文化精英群体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政治文化精英,读书识字对于历史中国的发生和拓展很重要,"读书...
-
作者:方志远(1,2)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江西师范大学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
摘要: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明朝政府为动员民众赈灾助饷,推出以"冠带荣身"为中心的系列政策,并试图将其作为扩大财源的手段。但是,随着同一主题"国家动员"的反复进行,效果遂每况愈下。而"国家动员"一旦由权宜变为常态,性质也由应急转为敛财,从而遭致舆论的批评和民众的抵制,也迫使明廷不断降低"冠带荣身"等"国家荣誉"的准入门槛。民众对于"国家动员"认同上的变化,显示出明朝立国60至100年间,以天灾与赈灾为契机而导致的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之间发生的"异势":社会财富始而被剥夺、被强制,继而被承认、被追逐,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俯视"国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