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在这两大原则消长的背后进行着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的正义",政治的本质则是精神的自由的创制领域。马克思站在更高的精神观点上,超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二元对立,把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一体划入异化世界的界面,证明现代个人和现代社会其实服从着相同的物化逻辑;同时证明,在全新的"真...
-
作者:钱志熙(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唐人称乐府者,实分当代乐章歌词与各种形式的拟乐府两大类。而其称乐府学者,实以后一类为主要内容。唐人乐府学具有理论与创作同条共生的特点。初唐为沿承齐梁体制的近体赋题乐府,其倾向为尚辞;自盛唐李白建立古乐府学,奠定唐乐府学以复古为基本特点的宗旨。此后中唐元结、顾况至元稹、白居易提倡新题乐府,其倾向为尚义;韩孟一派杂拟乐府歌谣,带有自我作古的倾向。唐乐府可分为尚辞、尚义与尚乐三类,而中唐以后的主要方向在于尚义派的发展。唐人拟乐府创作,不仅是抗衡流行的近体,也有抗衡今乐的意图,复古诗学是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
-
作者:袁家冬(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长春130024
摘要: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
-
作者:林尚立(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在人成为主体力量的现代社会,国家认同不是简单的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问题,而是国家建设本身的问题。在全球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现代国家建设所形成的国家认同建构,是以民主为基本前提,以国家制度及其所决定的国家结构体系的全面优化为关键,最后决定于认同主体的自主选择。在国家与人、制度与人的有机互动中,国家结构体系的质量决定着其塑造民众国家认同的能力;而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也塑造着国家结构体系。因此,国家建设在努力改善国家认同的同时,必须时时从国家认同检视国家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将国家制度的健全...
-
作者:赵宪章(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在场"与"不在场"不仅关涉语言显露真理的可靠性,也关涉文学叙事的真切性,即"不隔"或"隔"的问题。相对语言符号而言,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图说",因为视觉器官的观看之道是"陷入"世界并栖居其中,在"看"与"被看"的紧密相拥中自恋自乐,沉醉其中而物我两忘。但图像符号不过是"存在的薄皮",图说之所说不过是一种"皮相之见",而所谓"画外意"及其"比德"并非画之本有,因为我们已经将"在场"赋予图说。言说的不在场不仅表现为符号表意的间接性,文字文本充任言说的"代用品"也是其重要表征。因此,口说的词能否在书写文本中被重新唤起,就成为后者的在场...
-
作者:杨继军(1);张二震(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居民储蓄持续升温与人口年龄结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很大关系。利用1994—2010年中国省际数据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发现:家庭支出结构的"远期化"和内生性劳动供给等原因,使少儿人口抚育负担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作为"非生产性"的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则倾向于抑制储蓄;养老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纾解居民对于未来养老的担忧,进而并未起到给储蓄降温的目的。因此,弱化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并不能降低当下的居民储蓄,而延迟退休年龄、挖掘适龄劳动人口...
-
作者:徐勇(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长远影响的本源型传统,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在东方国家的本源型传统中,不同于俄国和印度的村社制,中国是家户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以家户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组织,家户内部农工商结合基础上的农工商互补经济,家户互助合作基础上的农村合作形式,家国共治基础上的农村治理体系。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尽管家户制一度被抛弃,但仍构成当下及未来农村发展的制度底色。在当下及未来的中国农村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挖掘这一基础性制度和本源型传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