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国翔
摘要:对比分析西方哲学传统中以柏拉图哲学为代表的"metaphysics"与中国哲学传统中以儒家哲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西方metaphysics所包括的本体论与宇宙论两部分泾渭分明,而在中国哲学中,二者则相互贯通。如将现代中国哲学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形而上学"建构视作对于西方"metaphysics"的回应,通过进一步考察"援中入西"所可能产生的理论效果可以发现,当前中西哲学发展的前提与前景在于世界哲学的共生共成,以及双方应当如何在这一格局下自处和发展。在一个世界哲学"彼此互动"、"共生共成"的整体脉络中,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当...
-
作者:叶晔(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杭州310028
摘要: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的羼入韵文,因创作之文人传统和书会传统的不同,可分为"文备众体"和"体适众文"两大类型。词作为其中的后起之秀,不仅有与诗歌相同的常态功能,还有一些别于诗歌的独特体性。如南戏、传奇中开场词的檃括之法,明文言小说中词的情致书写等,都是对两宋词学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鲜明地展现了宋人所谓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性。而古典小说、戏曲同生共长的发展系统,又使檃括、情致等词学传统,得以在其他叙事类文体中推广开来。从古典叙事文学转型的角度来看,元明词的发展,实有一条埋在小说、戏曲中的从艺人之词到文人之词的...
-
作者:陈卫平
摘要: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会被后人不断地予以各种评价。100年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亦是如此。最近20年来,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光辉篇章和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形象正在被部分颠覆,逐渐生发出了对其加以否定的倾向。其中的重点之一,是认为新文化运动把中国近代以来的反孔批儒推向了高潮,造成了扫荡中华文化命脉的历史灾难;因而如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清算这场历史灾难。这样的观点从海外而流布国内,在不少学者那里似乎已成定谳而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只要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略作考察辨析,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既昧...
-
作者:谢地坤
摘要:百年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巨大深远,亘古未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讨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论著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又出版了许多新论著,这对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认识这场运动十分有益。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有些论著中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倾向,有些人或者“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或者“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
作者:朱寿桐
摘要:在通行的学术表述中,直接导源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中国新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与核心内容。不过,随着新文学运动研究的深入,中国近现代文学一体化学术思维的逐渐普遍化,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链接关系正不断遭遇质疑与挑战,新文学常常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断裂状态下被阐释与讨论。
-
作者:陈廷湘;谢地坤;陈卫平;朱寿桐
摘要: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科学与民主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与启蒙意义。但在近二十年的某些所谓“反思”当中,其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前进方向的形象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颠覆。今年恰逢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为正本清源,本刊约请相关学者以笔谈的形式,对近二十年来的某些“反思”进行再检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提出,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的创造性应用,更在于强调人的解放与新道德的统一,因此新派人士拣择西方...
-
作者:王韶兴(1,2)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在19世纪时代背景下,第一国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早期"社会主义国际联合组织"为载体,以夺取政权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积极展开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有力地回应了无产阶级理论自觉与组织化斗争的时代诉求,并对20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动展开和民族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视域下,第一国际继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启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序幕之后,以新的组织形态、理论观点和政治实践的互动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政党政治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为其后的第二国际、共产国际以及被压迫民族国家内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兴...
-
作者:刘全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5
摘要:先秦时期黄帝被"百家言"的起点,是自古相传的黄帝故事和言辞。春秋时期对黄帝故事的言说主要集中于德行和征战,二者在《逸周书·尝麦解》中得到了结合。同时,黄帝与炎帝征战也衍变成黄帝与蚩尤的对抗,原因在于炎帝德行的流布以及黄、炎后裔的合流,随后黄帝故事风行于战国。黄帝言辞源于"先王之书",它们使黄帝成为"先王之道"的代表;战国时期,黄帝先以言说内容的形式出现,随后变成独立的言说主体,并以"师"的身份进行训诫;在此基础上,黄帝的身份在师徒之间变换而又偏向于"徒",与之对话的人物多出于虚构,至此黄帝完全成为诸子学派的代言人。
-
作者:赵力涛(1);李玲(2);黄宸(3);宋乃庆(4);赵怡然(5)
作者单位:(1)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政策研究所,教授重庆400715;(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重庆400715;(4)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重庆400715;(5)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政策系
摘要:2006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新体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较大分歧。基于访谈和对西部某省所有小学2008—2013年校级数据分析,发现省级统筹改革是一个组合式改革,包括普惠性项目和特惠性项目,二者配置原则、受惠对象和分配效果均不同。利用普惠性投入保障基本的经常性开支需求,利用特惠性投入保障非经常性开支需求,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发展性需求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两类项目投入力度的相对变化,影响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校际差距的变化方向和幅度...
-
作者:薛澜(1);俞晗之(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全球治理概念产生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领域,但其远离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反思。21世纪以来,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全球治理研究逐渐成为新趋势,中国学界对此还缺乏重视。以公共管理研究视角构建治理"问题—主体—机制"的分析框架,将二战以后的全球治理实践活动归纳为全球治理旧范式,以此分析过去二三十年世界变化所引发的治理问题和治理主体的变化及其导致的传统治理机制失灵与不足,可以反映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结构性转变。在全球治理新范式中,治理的问题、主体和机制及其关系都更为复杂,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观念也需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