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清利(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成都610074
摘要:传统法学对制度运行层面研究不多,造成对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涉及的结构、主体、符号等缺乏认识,甚至简单地将实践中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同于法治化、信息化和技术化。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国家与私人之间监控和惩罚成本问题,但要借助法定化的平台促成公权与私权合作进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解决社会开放状态下如何通过立法确定合作的法定平台与技术,并确保公权与私权重叠时的社会治理信息和惩罚成本的合理分担问题。公权与私权合作的社会治理技术是由一组可以观察并具共识的符号或组织作为法定平台,各自为了自身利益...
-
作者:江国华(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在逻辑意义上,行政转型与行政法学变革是一种函变关系。其中,行政实践为自变量,行政法学为因变量。作为因变量的行政法学必然随着行政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易言之,行政实践的发展与变革必将促使行政法学的发展,行政转型必然引发行政法学的变革。其法理有三:一是行政法学研究决定于行政法治实践,
-
作者:洪银兴(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商学院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发展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把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归之于西方发展经济学或增长经济学。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
作者:顾海良(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马克思逝世后的1886年,在为《资本论》第一卷英译本写的序言中,恩格斯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作了阐释。“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化学是最好的例证,它的全部术语大约每20年就彻底变换一次,几乎很难找到一种有机化合物不是先后拥有一系列不同的名称的。
-
作者:程恩富(1,2,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3)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理论体系,注重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经验与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呈现出多样化格局。然而,多样化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各有长处与短处,需要在科学评析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开拓创新。
-
作者:胡培兆(1,2)
作者单位:(1)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学部;(2)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关心、重视和谋划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如2004年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作者:逄锦聚(1,2)
作者单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实践而产生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为列宁毛泽东等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吸取中国历史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其他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产物,是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作者:许檀(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摘要:施坚雅用以建构中心地层级的主要指标——近代邮政体系,在清代中叶尚未出现,目前所见能够对明清时期的市场实态提供数据信息的主要有税关档案与商人会馆碑刻两类资料。利用这两类资料,可对冀鲁豫三省的商业城镇进行较系统的考察梳理,对其空间分布和市场层级分別定位,并对商业规模进行估算。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叶,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华北已有不少行政级别较低的城镇在市场层级中处于较高的位置,这些商业城镇的崛起反映的正是发展中的市场体系对原有行政体系的突破。
-
作者:胡潇(1)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510006
摘要:社会行为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主体目的追求与实践创造及其交往关系的集合体。社会行为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存在论与认识论交织的问题,必然受到经济生活制约,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实践息息相关,在时间维度上集中体现在当下与未来的关联中。对社会行为不确定性的探索,首先应聚焦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分析,依据人们的生存条件、社会属性及认知与实践的个性化策略,在经济规定与主体意志自由的互动中,解析行为不确定性的机制。要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规定性,从科学技术研发及实际运用的不确定性分析中,探讨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及生态文明的认知因素。...
-
作者:杨团(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老龄工作提上国家日程已经30余年,21世纪以来,社会养老和社区为老服务亦进入国家政策。但迄今为止,老龄工作从指导思想到政策制定都未将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与养老服务做明确区分。用养老服务涵盖甚至替代长照服务,导致政策靶向不准,结构失衡,人才短缺,致使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严重不足。在中国城乡仅失能人口已近4千万人的严峻形势下,"十三五"时期将设置独立的长期照护政策规划提上国家的重大议程,进行政策基础工程建设,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