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俊(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生活世界"所蕴含的世界开放性之内涵为全球跨文化对话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指引。基于生活世界的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展开、主体间性框架下不同特殊文化世界之间的交融关系、真理的自由本质及其在开放世界中的呈现等,指向的都是世界的开放性特征。基于这些构想,作为"实践智慧"的"反思判断力"、基于家庭经验的"羞怯/畏怯"的伦理习性,成为与生活世界的哲学构想相符合的实践姿态,具有公共性和主体间性特征的开放世界由此得以维护。这种实践姿态在面对多元文化世界时,得出一种新的跨文化哲学实践,它是一种"多极对话",即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
-
作者:公丕祥(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马克思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分析原则,把法律发展现象置于社会变迁特别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加以观照,着力探讨法律发展的类型转换、内在机理、运动样式、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确立了研究法律发展现象的理论分析工具,展示了其法律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力量,实现了法律发展理论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法律发展思想,对于揭示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机理,推进国家法治与区域法治的协调发展,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准则,把握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的历...
-
作者:鲁西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隋开皇三年春所颁新令规定的三长制,主要是针对山东齐国故地制定的,基本沿用北齐河清三年令而略有调整。开皇三年苏威奏置主理民间辞讼的乡正之后,属于司法系统的乡正与属于民政系统的三长(或二长)并存。开皇九年制书规定的乡里制度,是针对陈国故地颁行的,基本沿用东晋南朝以来南方地区一直实行的以汉代制度为基础的乡里控制体系。大业三年官制改革后,以乡正、里长为核心的乡里制遂成为隋王朝控制乡村的基本制度。乡里制度在设计与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实行地域的固有制度背景与可行性,故本身即具有非一致性或地方差异性;而在实行过程中...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2017年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战略论坛学术研讨会聚焦“全球治理与战略互信”,展开深入研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认为,作为新型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建设性方案,“中国方案”以超越现代性及其逻辑为前提,以新文明类型的客观前景为基础定向。不仅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已经占有了现代文明成果,而且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道...
-
作者:门洪华
摘要:全球治理由全球化所开启,它以相互依赖为基础,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以大国协调和国际合作为主要路径选择,是推动时代变迁的重要力量来源。每一次全球治理危机的爆发与应对,不仅是国际秩序变革的契机。
-
作者:李滨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市场的全球新扩张。相对以往“肤浅的一体化”,①它不仅是贸易的全球自由扩张,而且是生产全要素的全球自由市场化配置过程。与19世纪市场全要素的国内化自由市场配置一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要素的全球市场化配置必然带来同样的问题——社会两极分化。正是19世纪资本逻辑引导的市场化运动深入发展,反过来破坏了当时欧洲的自由主义国内国际治理模式,迫使19世纪末福利国家的兴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国内外市场危机的一种治理创新。然而,19世纪西方致力于通过福利国家与多边国际协调方式解...
-
作者:詹小美;王仕民
摘要:在全球、区域、国家、地方等空间形式的互嵌与交错中,一种新的反全球化力量演化成了“逆全球化”形态和趋势,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反精英主义导致的全球化退潮,以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国际秩序的空间格局。在崛起与裂变碰撞的新一轮全球化时代,中国方案具象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互鉴的相向而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推进中,推动了区域发展与全球治理模式探索的新对接。由此出发,客观看待中国方案价值诠释与价值认同在空间延展中的交互交融,从空间的视角审视“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战略互...
-
作者:肖瑛(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摘要:血缘既是人之自然情感的来源、家庭的纽带,又可能成为更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如国家构成和运行的问题。检视作为西方思想和社会主要起点之一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中国社会学界对血缘在社会构成中的逻辑后果研究的深化。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家国关系的思想中,血缘被视为"友爱"这一人类普遍自然情感的根源,其内在的亲疏远近之区分在社会层面也得到一定关注;但这种自然情感会妨碍在城邦中构建普遍化的友爱关系,是德性和欲望、公和私、城邦和家对立的源头。因此,他们试图在制度层面消除或限制其作用领域,防止其对城邦...
-
作者:魏楚(1);郑新业(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基于微观和宏观层面的事实对比发现,中国部分企业的微观能源效率已达国际前沿水平,但行业和全国层面的总体能源效率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基于市场分割框架的假说认为,市场分割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三个渠道抑制能源效率,并为基于中国省际1995—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所证明。以电力市场为例的模拟发现,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能够有效提升能源效率并实现节能减排红利。
-
作者:宋亚辉(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现代工业化引发的环境、健康、安全等公共风险极为特殊,风险控制已不再是纯粹的私法自治议题。作为回应,不断发展中的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均将公共风险纳入其调整范围。但由于部门法壁垒的存在,中国"三足鼎立"的风险立法在运行层面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无助于风险控制工具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借助法经济学的体系化解释技术,散乱分布于各部门法的风险控制工具可被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打破部门法壁垒,而且能将各部门法上的风险控制工具体系化整合为"三位一体"的结构。构建这一法律结构首先要打造开放的部门法体系,其次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