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成林(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华321004
摘要:历史进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思想。西方自由主义学者对历史进步思想的否定,实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从而也是对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否定。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思想,必须回应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历史规律、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等三个基础性命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指责,以澄清问题并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这种历史规律本质上也就是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被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把握和认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进步是被历史...
-
作者:托马斯·帕威尔(1);杨琼(2);刘华初(2)
作者单位:(1)不详;(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
摘要:这里先从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些主要趋势的研究开始;然后提出,形式主义及其反对者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文艺美学方面的强调,导致了一种不良后果:放松了对规范文学意义探寻标准的坚持;最后呼吁,我们应对文学作品(包括作者)本身原本旨在告诉读者什么内容和意图,给予全新关注。
-
作者:海因茨·德吕格(1);杨琼(译)(2);刘华初(校)(2)
作者单位:(1)不详;(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
摘要:首先,笔者尝试概述自主性艺术(autonomous art)的概念与艺术作品的复杂性之间的联系。然后,反思这个18世纪的概念向20世纪美学和文学理论变迁的过程。最后,简短地反思当前审美自主性矛盾而不确定的状态。请允许我从卡尔·菲利普·莫里茨(Karl Philipp Moritz)开始,讨论复杂性在美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
作者:朱立元(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文学作品的意义来自何处?这是一个既古老又不断出新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西方文论界、美学界普遍认同作品的意义来自作者。这种观点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随着心理学美学的大发展,影响进一步扩大,多数文论家、批评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作者的生平、经历、传记等的研究上,力图从中寻找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这就是“作者中心论”。但是,20世纪前半期,随着“语言学转向”和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的兴起,意义探寻从作者转向文本,似乎作品一旦完成,其意义就独立于作者而只存在于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
-
作者:高楠(1)
作者单位:(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aoning University
摘要:世界在意义的理性构成中被把握为世界,意义在世界的理性把握中成为意义。构成与把握,就是一种意义关系的确定。然而,这一普遍关系的把握,却常被一些研究者忽略—在文本中寻找既有意义,寻找已经难以还原的作者本意;在西方理论接受中忽略接受关系而对西方理论进行所谓本义式的强制征用与套用。这类情况的普遍性存在是本文从关系角度探寻意义属性的理论针对性。而西方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中又恰恰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否定意义接受关系而把意义封闭在语言符号中,认为意义在语言符号中自生自长,意义是语言符号的自律性生成。因此,从关系属...
-
作者:高放(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1516年12月下旬出版的托马斯·莫尔著《乌托邦》,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乌托邦》问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迄今已经有500年光辉历程。《乌托邦》从1903—1934年在我国书刊中初步传播,到1935年刘麟生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1956年戴镏龄的第二个中译本问世(1982年修订再版),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已陆续推出13个中译本,台湾地区也出版了4个新译本。我国早期书刊和上述中译本的出版,对《乌托邦》关于社会主义理想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启蒙和鼓舞了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的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
-
作者:蔡立东(1,2,3);姜楠(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长春130012;(3)吉林大学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农地三权分置是中国特色现代农地制度的核心,是我国农地权利制度改革的既定选择,旨在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破解农地融资困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向可运作的法律实现机制转化,应当以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为前提,以稳定农地既有法权关系为基础,以农地权利财产化为指向。中央农地政策上的农户承包权即为现行法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派生出土地经营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据权利行使的用益物权发生逻辑,土地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行使其权利而设定的次级用益物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法构造为"用益物权—次级用益物权"。在解...
-
作者:刘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二者如何实现有效结合,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性难题。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传统理解,否认二者统一的可能性。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关于二者结合的实践及理论探索,均以放弃公有制而告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实践的根本特征,在于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
作者:成伯清(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情感体制是指一定时期在一定社会领域中围绕一套规范情感及其表达而展开的话语和实践。情感体制的视角可以为我们揭示个人感受与社会结构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一种分析思路。伴随当代社会在三个关键领域发生的变迁,情感体制也相应呈现三种类型,即工作领域的整饰体制、消费领域的体验体制以及交往领域的表演体制。三种体制之间既有张力也有交叉重叠,由此而衍生出各种复杂情形。同时,在诸种情感体制中也潜含着共同的趋向并由此导致共通性的情感现象。基于情感体制的分析和诊断,为理解和解决当代情感问题提供了社会学的思路。
-
作者:何其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中国国际民事诉讼的发展应当回应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作为经济大国,中国需要借助国际民事诉讼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利益;作为法治大国,中国需要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增强本国司法制度在全球争议解决市场的吸引力。考虑到司法制度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权衡因素,国际民事诉讼制度的全球竞争力应当成为中国司法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提升、完善国际民事诉讼制度,中国应强调大国司法理念,重视大国司法制度的竞争性、服务性和斗争中的合作性特征,并着重于以下改革:一是规定专门的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增加竞争性管辖权事项;二是增强中国国...